第4章 语言破壁:军人的快速适应力(1/3)
陈峰的尸体还停放在棚屋角落,覆盖着干净的兽皮。
林砚攥着从他手中接过的半块破损记录仪——这是陈峰临终前死死攥着的东西,外壳被啃咬得坑洼,屏幕早已碎裂,想来是“探索者号”的遗物。
他摩挲着冰凉的金属外壳,陈峰最后那句“黑匣子在山谷附近”的遗言犹在耳畔,可眼下最棘手的并非寻找黑匣子,而是与石肤族人的沟通障碍。
卡鲁正蹲在篝火旁,用树枝在地上画着山谷的大致轮廓,身边围坐着拓等几个年轻族人。
看到林砚走来,卡鲁抬起头,暗红色的眼睛里满是询问,手指在“山谷”图案旁画了个问号。
他显然还记得林砚昨天的手势,知道他要去那个危险的地方,却无法说清具体计划。
“黑匣子……科技塔……银刃虫……”林砚尝试着说出这些关键词,同时做出“寻找”“塔”“虫子”的手势。
可卡鲁只是茫然地摇头,眉头拧成了疙瘩,旁边的拓也跟着模仿他的手势,却完全抓不住重点,反而把“寻找”做成了“吃饭”的动作。
林砚无奈地叹了口气。
前几天靠着简单手势勉强能传递“攻击”“防守”“草药”这类具象指令,可一旦涉及“黑匣子”“资料”这种抽象概念,手势就彻底失效了。
没有语言作为桥梁,别说寻找黑匣子、筹备试炼,就连基础的武器研发指导都寸步难行——他总不能每次都靠比划来解释“熔炉温度”“矿石纯度”。
“必须尽快突破语言关。
”林砚在心里定下目标。
作为曾在边境执行过跨国侦察任务的军人,他学过基础的语言速成法——从高频词汇入手,结合场景强化记忆,再通过句式推导语法逻辑。
只是以往面对的是人类语言,石肤族的发音体系完全脱离他的认知,喉咙深处滚动的重音像是碎石碰撞,每个音节都带着独特的鼻腔共鸣。
当天下午,林砚放弃了原本的武器打磨计划,开始了他的“语言攻坚”。
他先找到负责分发食物的女族人——她叫“娅”,是部落里少数能说简单叠词的人。
林砚指着自己的军靴,放慢语速说:“鞋。
”娅眨了眨眼,低头看了看他的靴子,又指了指自己光着的脚,发出“踏”的音节。
“踏?”林砚重复了一遍,刻意模仿她的鼻腔共鸣。
娅立刻点了点头,露出了笑容,又指了指旁边的篝火,说:“火。
”
“火。
”林砚跟着念,同时在手心用指甲刻下对应的发音。
他发现石肤族的语言虽发音奇特,但词汇与实物的关联性极强,“火”的发音带着燃烧时的爆裂感,“水”的发音则像水流过石缝的轻响,这倒给记忆提供了便利。
娅被他认真的样子逗笑了,又接连指了指棚屋、石斧、烤肉,说出一个个词汇。
林砚一边重复,一边用随身携带的碎木片在地上记录——他发明了一套简易的符号系统,用不同的线条对应不同的音节,这是他在部队学的速记法,此刻正好派上用场。
拓很快凑了过来,好奇地看着地上的符号。
林砚索性拉上他一起学,指着拓手里的石矛说:“矛。
”拓跟着念了一遍,然后指了指林砚的断刀,眼里满是好奇。
林砚灵机一动,拿起断刀在地上画了个刀刃的形状,说:“刀。
”又做出砍击的动作,“砍。
”
拓的学习速度远超林砚预期。
这个年轻的石肤族人虽然只有十七岁,却有着惊人的记忆力,教过三遍的词汇就能准确复述,还能主动举一反三——林砚教了“砍”,他就指着石斧说“砍斧”,虽然语序颠倒,却准确表达了意思。
“拓,聪明。
”林砚对着他竖了竖大拇指。
拓立刻明白了这个手势的含义,黝黑的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