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语言破壁:军人的快速适应力(2/3)
上露出了腼腆的笑容,学起来更卖力了。
接下来的三天,林砚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语言学习上。
白天他跟着族人行动,一边帮忙干活,一边随时随地请教词汇:跟着打猎队出去时,记下了“兽”“树”“山”;跟着娅处理兽皮时,学会了“皮”“线”“剪”;甚至在守夜时,向卡鲁请教了“夜”“危险”“守”等词汇。
卡鲁虽然身体虚弱,却很乐意教他,还会主动放慢语速,一遍遍地纠正他的发音。
军人的职业素养在这时体现得淋漓尽致。
林砚每天睡前都会花一个时辰复盘当天的词汇,用符号系统整理成“词典”,还会在脑子里模拟对话场景。
他发现石肤族的语法其实很简单,基本是“名词+动词”的结构,没有时态变化,也没有复杂的人称代词,这大大降低了学习难度。
第四天清晨,当拓拿着石矛准备出去打猎时,林砚突然开口:“拓,带‘矛’,去‘山’,找‘兽’?”他用的正是石肤族“名词+动词”的句式,虽然有些生硬,却准确传达了意思。
拓猛地停下脚步,难以置信地看着他,半天后才反应过来,兴奋地大喊:“对!拓,带矛,去山,找兽!”
这声呼喊吸引了周围的族人。
娅手里拿着刚处理好的兽皮跑过来,指着林砚说:“林砚,会‘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会一点。
”林砚笑着点头,指了指她手里的兽皮,“娅,‘皮’,做‘衣’?”
娅的眼睛瞬间亮了,用力点头:“衣!给‘拓’,做衣!”
族人们的反应让林砚备受鼓舞。
他知道,语言的破冰已经成功了第一步。
当天上午,他就用刚学会的语言,向卡鲁提出了第一个具体请求:“卡鲁族长,我要‘铁’,做‘刀’,防‘银刃虫’。
”
卡鲁听到“银刃虫”时,脸色微微一变,但当他看到林砚坚定的眼神,又想起前几天他斩杀铁甲犀、击退虫群的场景,最终点了点头。
他对着拓喊了几句,拓立刻会意,转身跑进了棚屋,很快拿出一块拳头大小的黑色矿石——正是林砚之前见过的铁矿石。
“铁,在‘西谷’,多。
”卡鲁指着西边的方向,艰难地组织着词汇,“但‘西谷’,有‘毒雾’,危险。
”
“毒雾?”林砚皱了皱眉,追问,“‘毒雾’,会‘死’?”
卡鲁沉重地点了点头,伸出手指了指部落边缘的一个角落——那里躺着一个瘦弱的族人,脸色发青,呼吸微弱。
“前几天,去‘西谷’,中‘毒雾’,现在……”他没有说下去,但意思已经很明显。
林砚走到那个族人身边,检查了他的状况。
对方嘴唇发紫,瞳孔涣散,口鼻里甚至能闻到淡淡的甜腥味,显然是中毒的症状。
他想起陈峰的遭遇,心里更添了几分紧迫感——西谷有铁矿,却有毒雾阻拦;山谷有黑匣子,却有银刃虫盘踞,这个部落的生存之路,每一步都布满荆棘。
“卡鲁族长,‘毒雾’,怕‘风’?”林砚突然问道。
他在部队学过野外生存知识,很多天然毒雾都能被强风驱散,或许这里的毒雾也不例外。
卡鲁愣了一下,仔细想了想,说:“‘风大’,‘毒雾’,少。
”
“那‘什么时候’,‘风大’?”林砚追问,这是他新学的疑问句式。
“‘晨’,风大。
”卡鲁回答,“‘午’,风小,‘毒雾’浓。
”
林砚心里有了计划。
他看着卡鲁,用刚学会的语言清晰地说:“明天‘晨’,我和拓,去‘西谷’,找‘铁’。
卡鲁族长,安排‘人’,守‘部落’,防‘银刃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