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第一颗系外行星。(3/3)
一个严酷而荒凉的世界。
频繁的恒星辐射可能已经将其原始大气的大部分,尤其是轻质气体如氢气、水蒸气等,剥离殆尽。
缺乏强磁场保护,使得恒星风可以直接轰击地表,进一步阻碍了浓厚大气的形成和维持。
“所以……它没有海洋,也没有生命,对吗?”傅莹的声音里带着明显的失落。
人类发现的第一颗位于宜居带的系外行星,竟是这般模样。
“根据目前的扫描结果,表面存在全球性液态海洋的可能性极低。
”我尽量保持客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绝对没有水,或者完全没有存在过生命的可能。
水可能以地下冰层的形式存在于永夜面或地表之下,或者在遥远的过去,当比邻星年轻时活动不那么剧烈时,这里可能有过更温和的环境。
我们需要更深入的探测。
”
傅老点了点头:“释放探测器吧。
重点探测晨昏圈区域,以及寻找地质活动迹象,比如可能存在的液态水地下库。
”
数个小型探测器从“星槎”号分离,像萤火虫般朝着那灰褐色的星球表面飞去。
我们则继续在轨道上沉默地环绕。
巨大的、暗红色的比邻星填满了半边天空,它的光芒冰冷而压抑,投在比邻星b的表面,勾勒出崎岖的地形——陨石坑、峡谷、似乎干涸的河床状结构。
这一切都暗示着一段活跃但已然逝去的过去。
寂静。
这是一种比星际空间深处更深沉的寂静。
星际空间的寂静是真空的、物理的寂静,而这里的寂静,是世界的寂静,是缺乏生机、缺乏变化、缺乏任何活动迹象的、绝对的死寂。
我们仿佛在参观一个巨大无比的、冰冷的坟墓,埋葬着一颗星球可能曾有过的、关于水和生命的梦想。
探测器传回了更详细的图像和数据。
晨昏圈的区域,地形相对复杂,温度也确实处于一个可能的“宜居”范围。
但我们没有发现任何液态水的直接证据,没有生物标志物,甚至连活跃的地质热点也难觅踪影。
地表遍布着遭受强烈辐射侵蚀的痕迹。
“就像一个被遗弃了亿万年的战场。
”傅老轻声说,道出了我们共同的感觉。
“恒星的辐射是永不停止的炮火,将这里的一切生机都扼杀在了萌芽状态,或者根本就没给过它机会。
”
傅莹看着全息影像上显示的、探测器在晨昏圈一块岩石下发现的微量水合矿物痕迹,轻轻叹了口气:“也许……生命在这里尝试过,但环境实在太恶劣了。
又或着,生命需要更多的时间,或者更特别的机遇,才能在这种地方扎根。
”
“你说得对,莹莹。
”我安慰她,也像是在安慰自己,“比邻星b的发现本身,已经是一个巨大的里程碑。
它告诉我们,类地行星在宇宙中可能很常见,甚至在离我们最近的恒星周围就存在。
但它也给我们上了深刻的一课:‘宜居带’只是一个非常初步的筛选条件。
恒星的活动性、行星的磁场、大气的形成与维持、地质活动的历史……无数因素共同决定了生命的摇篮能否真正摇动起来。
比邻星b的荒凉与寂静,让我们更加珍惜地球的喧嚣与繁华,珍惜那颗恰到好处的恒星,那个强大而稳定的磁场,那层厚薄适中、成分完美的大气。
”
傅老深以为然:“是啊。
我们飞了4.24光年,来到离太阳系最近的行星世界,看到的却是一片死寂。
这反而凸显了地球的罕见与宝贵。
生命,至少像我们这样的生命,或许并非宇宙中的常态,而是极其珍贵的奇迹。
”
我们三人久久地凝视着窗外那颗孤寂的星球。
暗红色的恒星光给它镀上了一层悲壮而苍凉的色彩。
它就在那里,如此之近,却又如此之远。
近在咫尺,是物理距离;远在天涯,是生命不可逾越的鸿沟。
这次访问,没有发现外星生命的激动,没有邂逅异星海洋的喜悦,只有对宇宙自然法则的深深敬畏,和对自身家园的重新认知。
比邻星b,这颗名字寓意“邻近”的星球,用它广袤无边的荒凉与深入骨髓的寂静,给我们上了抵达深空后的第一课,也是最重要的一课:关于距离,关于环境,关于生命的脆弱与坚韧。
“记录下这里的一切吧,智林。
”傅老最终打破了沉默,声音平静而坚定,“包括我们的对话,我们的感受,我们的失望与思考。
让后来者知道,探索的意义不仅在于发现生机,也在于正视荒芜。
荒芜本身,也是宇宙的真实面孔之一。
”
“星槎”号开始调整姿态,准备驶离比邻星b的轨道,向下一个目标——天狼星系统进发。
我最后看了一眼那颗灰褐色的星球,它将永远停留在我的记忆里,作为一个寂静的坐标,标记着人类走出摇篮后,第一次近距离触摸到的、另一个世界的真实触感——冰冷、坚硬,且充满了警示的意味。
在引擎的低鸣声中,我轻声对傅老和傅莹说:“我们看到了可能性的边界,也看到了自身幸运的疆域。
这趟旅程,值了。
”
暗红色的比邻星和它沉默的伴侣,渐渐缩小,再次融入背景的星海之中,但那片无垠的寂静,却仿佛一直跟随着我们,成为这次银河漫游中,一道挥之不去的、深邃的背景音。
---
(本章通过陈智林博士的视角和三人对话,详细介绍了比邻星(红矮星特性、距离、耀星活动)、比邻星b(宜居带概念、潮汐锁定、公转周期、环境挑战如耀斑、大气剥离、磁场重要性等),以及半人马座α三合星系统等天文知识。
)
喜欢遨游宇宙系列之银河系请大家收藏:()遨游宇宙系列之银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