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第一次意识疲劳。(2/3)
他不再像之前那样,迫不及待地分享每一个细微的发现,而是更多地只是“跟随”着,他那意识的光芒,似乎……黯淡了少许?
“智林,”傅老先生的声音直接在我们的意识链接中响起,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凝重,“你是否感到……思绪的流动,不如先前那般顺畅了?”
“是的,傅老。
”我立刻回应,并描述了我刚才解析引力透镜时的那种“打滑”感。
“而且,文文好像也安静了不少。
”
文文的意识传来一阵微弱的波动,带着点疲惫的承认:“爷爷,陈叔叔,我觉得……有点累。
看星星好像没有刚才那么清楚了,有点……像隔着一层脏脏的玻璃。
”
“脏玻璃”这个比喻非常贴切。
这正是我所感受到的那种“清晰度下降”。
宇宙的图景依旧壮丽,但其细节的锐利度,其色彩的鲜活度,都蒙上了一层淡淡的阴影。
这并非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是源于我们感知主体内部的某种“衰减”。
傅老先生沉默了片刻,他的意识如同精密的扫描仪,仔细地探查着我们三人的状态。
随后,他缓缓说道:“看来,我们遇到了预料之中的情况——意识疲劳。
”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进一步解释,尽管我们的意识暂时脱离了肉体,但其运作依然需要能量。
这种能量并非碳水化合物或ATP,而是一种更根本的、维系意识活动本身的“意念能”或“灵能”。
长时间的、高强度的聚焦、感知、计算和情感投入,都在持续消耗这种能量。
就像举重运动员的肌肉会疲劳,长时间思考的大脑会疲倦一样,纯粹的意识在极限状态下运作,也会产生类似的疲劳效应。
“这种疲劳,其体验远比肉体疲劳更微妙,也更需要警惕。
”傅老的声音严肃起来,“它初期表现为感知敏锐度的下降,注意力的分散,思维连贯性的减弱。
如果继续强行透支,可能会导致意识投影不稳定,甚至……出现认知扭曲或短暂的意识迷失。
”
认知扭曲?意识迷失?这两个词让我心中一凛。
在这浩瀚无垠、危机四伏的宇宙深空,失去清晰的认知和稳定的意识,其后果不堪设想。
那可能意味着无法正确判断方向,无法规避危险的天体,甚至可能因为感知错误而坠入某种能量陷阱。
为了更具体地描述这种“第一次意识疲劳”的体验,我尝试从几个维度去捕捉它:
一、感知维度的衰减:
最明显的是视觉(或者说,意识“看”的方式)清晰度的降低。
之前,我们能清晰地分辨出星云中不同元素(氢、氧、硫等)电离后发出的特定波长光芒,它们交织在一起,如同绚丽的极光。
而现在,这些色彩似乎混合在了一起,变得有些浑浊。
远处恒星的星光,原本是带着锐利星芒的点光源,现在边缘有些模糊,像是镜头没有对准焦。
对空间距离的感知也出现了细微的偏差,原本能精确判断出两个天体之间以光年计的距离,现在却感觉那距离似乎有些“浮动”,不再那么确定。
听觉(意识对宇宙波动信息的接收)方面也是如此。
之前,我们能清晰地“听”到恒星振动发出的“星震”谐波,能分辨出不同频率的电磁波传递的信息。
现在,这些“声音”变得有些嘈杂,背景的“嘶嘶”声(后来傅老指出,这很可能就是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声音”被我们的疲劳意识放大和扭曲了)似乎变大了,掩盖了一些微弱的信号。
文文甚至抱怨说,他好像听到了“嗡嗡”的杂音,让他心烦意乱。
二、思维能力的迟滞:
进行复杂的逻辑推理和计算变得困难。
我尝试在心中构建一个简单的轨道模型,却发现思绪如同陷入泥沼,每一步推演都异常费力。
原本瞬间可以完成的思考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