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红巨星垂暮之歌。(2/3)
暮之歌,是它在生命尽头最后的辉煌。
“爷爷,恒星为什么会变成红巨星呢?”博文问道。
傅教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引导他思考:“你还记得恒星是怎么发光的吗?”
博文思考片刻:“是靠核聚变,把氢变成氦,就像太阳那样。
”
“正确,”傅教授点头,“但当核心的氢耗尽时,平衡就被打破了。
没有核聚变产生的向外压力,核心在引力作用下收缩,温度和压力急剧上升。
这反而点燃了核心周围壳层的氢燃烧,产生的额外能量迫使恒星外层膨胀。
”
我补充了一些细节:“在这个过程中,恒星的光度会增加数千倍,但表面温度会下降,所以看起来呈现红色。
”
我们继续观察,发现这颗红巨星正在以可观的速度损失质量。
恒星外层的气体形成缓慢但持续不断的星风,像是一条红色的面纱,向星际空间飘散。
“这些流失的物质最终会形成行星状星云,”傅教授说,“而恒星核心则会坍缩成白矮星——就像我们上次看到的钻石星球的前身。
”
博文看起来有些伤感:“所以这颗星星快要死了吗?”
傅教授轻轻叹了口气:“死亡这个词可能不太准确。
应该说是转变。
恒星通过这种方式将重元素归还给宇宙,这些物质将来可能形成新的恒星、行星,甚至生命。
”
我操作探测器测量星风的成分:“检测到丰富的碳、氧和氮元素,还有微量的更重元素。
这些都是在红巨星内部通过核合成产生的。
”
突然,监测仪器发出警报——红巨星表面正在发生大规模喷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一道巨大的等离子体弧从恒星表面升起,延伸到数百万公里外的太空。
这场面比最壮观的极光还要震撼千万倍。
喷发持续了约半小时,然后物质在引力作用下回落,在恒星表面激起环状波纹。
“这是红巨星表面的耀斑活动,”我分析着数据,“虽然红巨星不像年轻恒星那样活跃,但偶尔也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
傅教授记录着这一现象:“这种活动加速了质量的流失,也促进了重元素在星际空间中的分布。
”
博文指着喷发区域附近的一个特别明亮的点:“那是什么?好像有什么东西在闪光!”
我调整望远镜的焦距,发现那是一颗围绕红巨星运行的行星——或者说是行星的残骸。
这颗行星表面已经完全熔化,像是一滴熔化的玻璃,反射着红巨星的光芒。
“那可能曾经是一个类似地球的世界,”傅教授语气沉重,“当恒星膨胀成红巨星时,内行星通常会被吞噬或严重破坏。
”
这个景象令人震撼而伤感。
想象那个世界可能曾经拥有的山川河流,现在只剩下一团熔岩。
宇宙的尺度和时间,让人类的存在显得如此渺小和短暂。
“所有恒星都会经历这个阶段吗?”博文问道,声音中带着一丝不安。
“不是所有,”傅教授回答,“只有质量在一定范围内的恒星才会变成红巨星。
质量太小的恒星会以不同方式演化,质量太大的则会以超新星爆发结束生命。
”
我补充道:“我们的太阳大约50亿年后也会变成红巨星,那时它会膨胀到地球轨道附近。
”
博文睁大眼睛:“那地球会被吃掉吗?”
傅教授点点头:“很可能。
但那时人类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