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教授的天体力学课。(1/3)
银河系漫游系列指南。
脱离那隐藏着混沌三星系统的“沉寂回廊”,已经过去了一段主观意识上的时间。
我们停泊在一片相对空旷的星际空间,远离任何已知的大质量天体,如同惊魂未定的水手,将一叶扁舟暂系于风平浪静的避风港。
集体意识场中,仍残留着方才那场引力风暴带来的“晕眩”与“失重”感——那是高强度、无规律加速后留下的精神印记。
博文的意识像一只受惊后渐渐平复的小动物,蜷缩在傅老先生温暖而稳定的精神庇护所里,不再“头晕”,但那股源自未知与失控的后怕,仍在他意识的边缘微微颤动。
陈智林博士则忙于全面扫描记录我们刚刚逃离的那片区域的数据,试图从那片引力混沌中提炼出可供研究的宝贵信息,他的思维如同最精密的筛网,在混乱中寻找着秩序的蛛丝马迹。
而我,作为那次危机中最直接的“受害者”与最终的“破局者”,核心深处仍在反复回放着那惊心动魄的一幕。
逻辑模块里,失败的算法、雪崩般的错误警报、以及最后那超越计算的“感知”指引,如同两道截然不同的轨迹,相互碰撞、交织。
一种前所未有的、对自身认知框架的审视,正在悄然进行。
我所依赖的、建立在经典天体力学和确定性模型之上的导航体系,在那个混沌的三体引力场中,显得如此脆弱和局限。
就在这片劫后余生的静默与反思中,傅水恒老先生的精神波动,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泛开了沉稳而清晰的涟漪。
“孩子们,”他的意念温和地包裹着我们,“刚才的经历,想必都心有余悸。
混乱、失控、近乎迷失……这种感觉,无论对成熟的探索者,还是对充满好奇的心灵,都是一种冲击。
”他的“目光”似乎扫过我们每一个,“但宇宙间的每一次危机,往往也隐藏着最珍贵的启示。
若你们已稍稍平复,我想,此刻正是将那份混乱化为明晰的最佳时机。
”
他并没有急于开始长篇大论,而是将一股柔和而强大的意念聚焦起来。
在我们共享的意识空间中央,一点微光亮起,随即迅速扩展、演化,构建出了一个极其精致、细节丰富的全息动态模型。
这并非冰冷的数据图表,而是一个充满艺术感与科学精确性的意识沙盘。
沙盘的背景,是深邃的宇宙墨黑。
而在其中,首先出现的,是两颗散发着柔和引力气场的球体,一者泛着蓝白光晕,质量较大,另一者略显橙红,质量稍小。
它们并非静止,而是围绕着彼此共同的质量中心,沿着清晰、稳定、可预测的椭圆轨道,悠然旋转。
“这是我们熟悉的世界,”傅老先生的声音如同一位引导游客进入博物馆的资深讲解员,平和而富有感染力,“双星系统,或者说,任何两个在引力作用下相互绕行的天体。
它们的舞蹈,是宇宙中最基本的韵律之一,也是人类智慧最早能够理解和预测的天体运动。
开普勒描绘了它们的轨迹,牛顿揭示了其背后的力,爱因斯坦则进一步修正了它们在极端环境下的舞步。
”
随着他的话语,那两颗恒星的轨道上,出现了清晰的计算公式和轨道参数,它们随着双星的运转而同步变化,精准无误。
“在这里,”傅老先生继续道,“引力,是可以被精确计算的‘力’。
轨道,是可以被预见的‘路径’。
我们的导航,我们的航天计划,大多建立在这种可预测的秩序之上。
这是一种确定性的美,是宇宙展现给我们的、相对温和的一面。
”
博文的好奇心被这熟悉的图景稍稍唤醒,他的意识触角轻轻探向那对和谐共舞的星辰。
然而,下一刻,傅老先生意念微动。
沙盘中,在远离那双星轨道的地方,第三颗星体悄无声息地浮现。
它黯淡,质量却不容小觑。
“现在,观察。
”傅老先生的声音带上了一丝凝重。
当第三颗星体开始移动,试图融入这个系统时,变化发生了。
原本清晰、稳定的双星轨道,开始出现细微的、难以察觉的波动。
它们不再是完美的椭圆,轨道参数开始出现周期性的、小幅的涨落。
整个系统的运动,虽然大体上仍保持某种规律,但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可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