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初露锋芒(1/3)
县委书记秘书的椅子,坐上去才知道有多烫人。
李鸣风的生活瞬间被压缩成高速旋转的陀螺。
每天清晨,他必须比董国云更早到达办公室,整理好当天的日程安排、需要批阅的文件摘要以及可能需要的背景资料。
董国云雷厉风行,思维跳跃极快,一个问题抛出来,往往需要李鸣风在极短时间内调动所有知识储备和信息网络,给出精准的回应或提供决策选项。
会议记录、讲话稿起草、信息编报、各方协调……工作如同汹涌的潮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他像一块被投入熔炉的钢铁,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灼热的锤炼。
前世积累的官场经验和重生带来的先知视角,此刻成了他最重要的依仗。
他比任何人都更了解董国云的关注点和可能的决策方向,也比任何人都清楚榆林县未来几年可能面临的机遇和陷阱。
这使得他在处理信息、准备材料时,总能抓住核心,切中要害。
然而,秘书这个位置,绝不仅仅是上传下达的传声筒,更是一个微妙的信息枢纽和权力节点。
无数双眼睛,带着各种各样的心思,聚焦在他这个新晋的“董办”新贵身上。
试探、奉承、请托、甚至暗藏的敌意,如同无形的蛛网,时刻缠绕着他。
这天上午,李鸣风刚协助董国云开完一个关于招商引资的专题协调会,送走几位局长,回到自己的秘书室。
桌上的红色保密电话就急促地响了起来。
“喂,李秘书,我是县委宣传部新闻科的王涛。
”电话那头的声音带着明显的紧张和急促,“有紧急情况向您汇报!今天的《千湖日报》第二版,刊登了一篇署名评论员文章,题目叫《警惕人才引进中的‘重引轻用’现象》,虽然没有点名,但里面引用的数据和描述的困境,针对性很强,矛头直指我们榆林县!尤其是……尤其是董书记近期推动的基层墩苗计划!”
李鸣风的心猛地一沉,脸色瞬间变得凝重。
《千湖日报》是千湖市委机关报,其评论员文章的分量非同小可。
他立刻道:“王科长,立刻把报纸送到我办公室!原件和电子版都要!另外,马上查清楚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情况!”
“是!李秘书!”王涛的声音带着一丝慌乱。
几分钟后,报纸送到了李鸣风手中。
他迅速翻到第二版,那篇标题醒目的文章赫然在目。
文章措辞犀利,引用了大量关于“人才引进后缺乏有效使用平台”、“专业不对口造成资源浪费”、“基层留人难,机关人浮于事”等数据和现象,虽然没有直接点出“榆林县”三个字,但文中描述的“某经济欠发达县”、“近期试图通过行政命令强制基层服务年限”等细节,指向性昭然若揭!文章的核心观点直指榆林县的人才政策是“治标不治本”,甚至隐含批评董国云的“墩苗”计划是“拍脑袋决策”、“缺乏配套措施”。
一股寒意瞬间从李鸣风的脊背升起。
这篇文章的杀伤力极大!它不仅质疑了董国云正在力推的新政,更是在上级媒体层面给榆林县的人才工作贴上了负面标签!这绝非偶然!
他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大脑飞速运转。
文章的数据来源?那些关于人才流失、专业错配的数据,和他之前那份报告里的核心数据高度吻合!虽然具体比例略有出入,但框架和结论如出一辙!是谁泄露出去的?张为民?还是组织部其他人?或者是……更高层面有人借题发挥?
就在这时,董国云办公室的内线电话响了起来,铃声比平时更加急促刺耳。
李鸣风深吸一口气,拿起那份报纸,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表情,快步走进里间办公室。
董国云正站在巨大的落地窗前,背对着门口,背影显得有些压抑。
听到脚步声,他缓缓转过身,脸色阴沉得可怕,手里也捏着一份同样的《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