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初露锋芒(2/3)
湖日报》。
办公室里弥漫着一种山雨欲来的低气压。
“小李,看到了?”董国云的声音低沉,带着压抑的怒火,目光如电般射向李鸣风手中的报纸。
“董书记,刚看到。
宣传部王涛科长已经第一时间向我汇报了。
”李鸣风将报纸放在董国云桌上,声音尽量保持平稳。
“哼!”董国云重重地将手里的报纸拍在桌上,发出“啪”的一声巨响,“‘重引轻用’?‘缺乏配套’?‘拍脑袋’?好大的帽子!扣到我董国云头上了!”他的怒火几乎要喷薄而出,“这篇文章,用心极其险恶!早不发晚不发,偏偏在我刚部署墩苗计划的关键时候发!这是要干什么?拆台?还是给我董国云一个下马威?!”
他猛地看向李鸣风,目光锐利如刀:“小李,这篇文章里的数据,和你那份报告里的东西,像不像?”
李鸣风心头一凛,知道最关键的考验来了。
他迎着董国云审视的目光,坦然道:“董书记,文章引用的核心问题和数据框架,确实与我之前那份报告中指出的问题高度相似。
但具体的数据细节,比如流失比例、专业错配的具体领域,文章有夸大和模糊处理之处。
最重要的是,报告的核心是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而此文通篇只谈问题,不谈出路,甚至隐晦否定解决问题的尝试,导向完全不同。
”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他的回答清晰、客观,既承认了关联性,又指出了文章的恶意曲解和报告的本质区别,更点明了其破坏性导向。
董国云死死盯着李鸣风的眼睛,仿佛要穿透他的灵魂。
几秒钟的死寂,办公室里只有董国云粗重的呼吸声。
“你的报告,除了王海山、张为民,还有谁看过原件?”董国云的声音冰冷。
“报告初稿完成后,只交给了张为民股长。
王海山部长看过最终上报版本。
在档案室撰写期间,无人接触过原始资料。
”李鸣风回答得斩钉截铁,“董书记,我以党性原则和我的前途担保,报告内容绝无可能从我这里泄露给任何无关人员,更不可能提供给媒体!”
他的表态极其坚决,眼神清澈而坚定,没有丝毫躲闪。
前世今生,他深知此刻任何一丝犹豫都会招致毁灭性的猜疑。
董国云看着李鸣风坦荡的眼神,胸中的怒火似乎平息了一丝,但眼神依旧阴沉。
他踱了两步,手指敲击着桌面:“不是从你这里泄露,那问题就更复杂了!说明我们内部,有人坐不住了!有人不愿意看到改变!甚至……有人想借市报的手,来打我的脸!”
他的话语带着森然的寒意。
县委书记的权威,不容挑衅!
“董书记,当务之急,是如何应对这篇报道。
”李鸣风适时地转移焦点,提出建设性意见,“文章已经刊发,影响不可避免。
我认为,我们既不能置之不理,也不宜过度反应,授人以柄。
”
“哦?说说你的想法!”董国云停下脚步,目光重新聚焦在李鸣风身上。
李鸣风思路清晰,语速平稳:
“第一,冷处理,不争论。
宣传部那边,指示他们暂时不要以官方名义进行公开回应或驳斥,避免将舆论进一步炒热。
越是争论,越显得我们心虚或政策不稳。
第二,精准引导,正面发声。
可以组织我们县内媒体,特别是县电视台和《榆林通讯》,围绕‘如何为人才搭建更好平台’、‘基层墩苗的实践与探索’、‘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的具体举措’等正面主题,推出一系列扎实的深度报道。
用事实说话,用行动证明,潜移默化地抵消负面文章的影响。
报道要突出具体案例和成效,避免空泛口号。
第三,内部排查,厘清源头。
请王海山部长牵头,组织部内部启动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