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市委之行(1/3)
县委常委会上的暗涌与惊雷,随着小泉镇事件的骤然升级,暂时被更紧迫的危机应对所取代。
董国云展现出一把手的决断力,迅速部署,责成县长郑卫国和常务副县长孙立强亲自带队赶赴现场处置,同时要求公安、信访等部门全力配合,务必妥善处理,并彻查事件根源。
办公室内,董国云面沉似水,连续打了几个电话后,才将目光投向一直肃立待命的李鸣风。
“鸣风,小泉镇的事情,让卫国他们去处理。
”董国云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但眼神依旧锐利,“我们按原计划,下午去市委。
”
“是,董书记。
”李鸣风立刻应道。
他明白,小泉镇的突发状况固然紧急,但董国云选择按计划前往市委,必有深意。
这不仅是为了汇报人才工作和“墩苗”计划,争取更高层面的理解和支持,更是要在榆林县内复杂的局势下,向外展示县委的定力和对既定方向的坚持。
同时,这也是他李鸣风,作为新晋秘书,第一次正式踏入市级权力核心圈层的门槛。
黑色的轿车平稳地驶出榆林县委大院,开上通往千湖市的高速公路。
车内气氛有些凝重。
董国云闭目养神,手指无意识地在膝盖上敲击着,显然仍在思考小泉镇的事情和常委会上的交锋。
李鸣风坐在副驾驶,目光投向窗外飞速掠过的田野和城镇,心中同样不平静。
市委之行,既是机遇,也是新的考场。
一个多小时后,车子驶入千湖市区。
相比于榆林县城的质朴,千湖市作为地级市首府,明显多了几分现代都市的气息。
高楼林立,车流如织。
车子穿过几条繁华的街道,最终驶入一座庄严肃穆、绿树掩映的大院——中共千湖市委所在地。
市委大院的气氛比县委大院更加凝重,安保也明显严格了一个层级。
在门卫处仔细核验了证件和预约信息后,车子才得以放行。
院内环境清幽,几栋苏式风格的办公楼沉稳大气,透露出一种不言而喻的权威感。
董国云带着李鸣风,在市委办公厅工作人员的引导下,直接前往位于主楼三楼的市委书记办公室。
市委书记赵建国的秘书是一位四十多岁、气质沉稳干练的中年人,早已在办公室外间等候。
他见到董国云,脸上露出职业性的微笑:“董书记,赵书记正在里面等您。
”他的目光在李鸣风身上停留了一瞬,带着审视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探究,显然对这个陌生的年轻面孔有所留意。
“好。
”董国云点点头。
秘书轻轻敲了敲门,然后推开门:“赵书记,榆林县董国云书记到了。
”
“国云同志,进来吧。
”一个洪亮而沉稳的声音从里面传来。
李鸣风跟在董国云身后,第一次踏入了千湖市最高权力核心的房间。
办公室宽敞明亮,视野极佳,陈设大气庄重。
宽大的办公桌后,坐着一位年约五十多岁、身材高大、面容方正、不怒自威的男子,正是千湖市委书记赵建国。
他穿着一件熨帖的白衬衫,没打领带,显得既威严又带着一丝随和,但那双深邃的眼睛仿佛能洞察一切,带着久居上位的强大气场。
他放下手中的文件,抬起头,目光首先落在董国云身上,带着温和的笑意,随即又扫向他身后的李鸣风,带着一丝审视的意味。
“赵书记!”董国云快步上前,微微躬身问好。
“国云同志,坐。
”赵建国指了指对面的沙发,语气亲切,“这位是?”他的目光落在李鸣风身上。
“赵书记,这位是李鸣风同志,帝京大学经济学院的高材生,今年的选调生,现在是我的秘书,也是县委办副主任。
”董国云介绍道,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推重。
“哦?小李同志?年轻有为啊!坐吧。
”赵建国脸上露出和煦的笑容,对李鸣风点了点头,示意他坐在旁边的单人沙发上。
“赵书记好!”李鸣风恭敬地微微鞠躬,然后才在沙发边缘坐下,腰背挺直,双手自然放在膝上,目光保持平视,既不过分谦卑,也不僭越,展现出符合身份的沉稳与恭敬。
“国云同志,这次来,主要是想听听你们榆林县在人才工作方面的新思路和新举措。
市报前些天那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