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市委之行(2/3)
,我也看到了。
”赵建国开门见山,语气平和,但提及市报文章时,眼神却带着一丝深意。
显然,那篇指向榆林的评论,已经引起了这位市委一把手的关注。
“感谢赵书记关心!”董国云精神一振,开始条理清晰地汇报榆林县人才工作的整体情况、面临的困境,重点阐述了“基层墩苗”计划的初衷、具体安排和预期目标。
他汇报时,赵建国听得很认真,不时微微点头,偶尔插话询问一两个细节,显示出对这项工作的重视。
当董国云提到李鸣风撰写的那份关于人才结构性问题的分析报告是推动计划的重要依据时,赵建国的目光再次投向李鸣风,带着更深的兴趣:“那份报告,是小李同志写的?”
“是的,赵书记。
”李鸣风立刻站起身,恭敬回答,“是在董书记和组织部的指导下,结合档案资料和初步观察完成的粗浅分析。
”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嗯,思路清晰,问题抓得准,不容易。
”赵建国赞许地点点头,“帝京大学的经济学功底,看来是学到实处了。
国云同志,你这是捡到宝了啊。
”他半开玩笑地对董国云说道。
董国云脸上露出笑容:“赵书记过奖了。
鸣风同志确实有想法,肯钻研,这次带他来,也是想让他多学习,开阔眼界。
”
“年轻人,多学习是好事。
”赵建国目光再次转向李鸣风,语气变得严肃了一些,“小李同志,你在董书记身边工作,位置关键。
要记住,务实是根本。
既要仰望星空有理想,更要脚踏实地干实事。
基层墩苗,这个方向很好,但要把好事办好,真正让干部得到锻炼,让基层得到加强,这才是关键。
市里的态度是明确的,鼓励下面积极探索,但前提是方向要对,步子要稳。
”
赵建国的话,既是对董国云工作的肯定和支持,也是对李鸣风这个执行者的谆谆告诫和期望,更隐晦地表达了对“墩苗”计划既要推进又要稳妥的要求。
“是!赵书记!我一定谨记您的教诲,在董书记领导下,恪尽职守,务实工作!”李鸣风郑重表态,声音沉稳有力。
汇报持续了近一个小时。
赵建国对榆林县的工作思路总体表示肯定,尤其对董国云敢于正视问题、锐意改革的精神表示赞赏。
他同时也提醒董国云,改革要注重方式方法,要充分考虑基层实际和承受能力,确保稳定大局。
谈话结束时,赵建国特意对李鸣风说:“小李同志,好好干,榆林的发展需要你们这样的新鲜血液。
”
离开赵建国办公室,董国云脸上带着一丝轻松。
市委一把手的肯定,无疑是对他工作方向最有力的背书,也为他回榆林应对各种压力增添了底气。
“走,再去组织部周部长那里坐坐。
”董国云对李鸣风说道。
市委组织部在另一栋楼。
部长周明华的办公室,风格与赵建国不同,更加简洁,文件柜里塞满了各种卷宗和干部名册,空气中也弥漫着一种特有的、属于管人部门的严肃气息。
周明华是一位五十岁上下、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神情严肃的女干部。
她戴着无框眼镜,镜片后的目光锐利而冷静,仿佛能穿透人心。
见到董国云,她起身相迎,握手有力,笑容标准但带着距离感。
“国云书记,欢迎。
”周明华的声音平稳,听不出太多情绪。
“周部长,打扰了。
带我们新上任的秘书小李同志,来向您报个到,认认门。
”董国云笑着介绍李鸣风。
“李鸣风同志,你好。
”周明华的目光落在李鸣风身上,如同精准的扫描仪,上下打量了一番,“帝京大学,选调生,董书记的秘书。
年轻有为,责任重大啊。
”她的语气平淡,但“责任重大”四个字却带着沉甸甸的分量。
“周部长好!请周部长多指导!”李鸣风恭敬地问好,态度谦逊。
周明华示意两人坐下,秘书奉上清茶。
谈话内容自然围绕榆林县的干部工作,特别是“墩苗”计划展开。
周明华问得很细,从人员选拔标准、接收单位安排、保障措施到预期的考核管理机制,事无巨细。
她的问题专业而犀利,直指计划执行中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