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新的征途(1/3)
清河乡启动区奠基的礼炮声仿佛还在耳边回荡,飞扬的尘土尚未落定,一纸新的任命书已经悄然送到了李鸣风的案头。
榆林县县委常委会研究决定:
李鸣风同志不再担任县委办副主任、榆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筹备组组长职务;
任命李鸣风同志为榆林街道党工委书记(正科级)。
这份看似平调、实则意味深长的任命,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水面的石子,在榆林官场再次激起波澜。
县委书记办公室内,董国云看着略显错愕的李鸣风,眼中带着期许与深意。
“鸣风,是不是觉得有点意外?刚把开发区启动区拉上正轨,就让你挪窝?”董国云亲自给李鸣风倒了杯茶。
“董书记,我服从组织安排。
”李鸣风压下心中的波动,沉稳回答,“只是……开发区那边……”
“开发区那边不用担心。
”董国云摆摆手,“老吴(吴启明)已经熟悉情况,能力也强,提拔他接任筹备组组长,主持日常工作。
省城投集团和鹏程电子都步入了正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波折。
郑县长现在也是全力支持开发区的。
”
董国云走到窗前,望着窗外繁华与陈旧交织的县城核心区:“鸣风啊,把你放到榆林街道,是县委经过深思熟虑的。
开发区是榆林的未来引擎,但榆林街道,是榆林的‘脸面’和‘里子’!这里聚集了全县最稠密的人口,最复杂的社会关系,最突出的城市病!老旧小区改造难、占道经营屡禁不止、环境卫生脏乱差、社区服务跟不上、历史遗留矛盾盘根错节……这些问题,一天不解决,榆林就一天谈不上真正的现代化!”
他转过身,目光灼灼地看着李鸣风:“你在小泉镇处理过基层矛盾,在组织部搞过‘墩苗’,在开发区展现了开拓能力和经济视野。
现在,需要你在城市治理这个更复杂、更考验综合能力的战场上,再打一场硬仗!把榆林街道治理好,提升城市品质,改善居民生活,这同样是为榆林的发展夯实根基,其意义不亚于建一个开发区!更重要的是,”董国云压低了声音,“榆林街道党工委书记的位置,历来是进入县委常委的重要台阶。
这一步走稳了,你的路才能更宽。
”
李鸣风心领神会。
董国云这是为他铺就更长远的仕途之路。
开发区是显赫的政绩,但城市治理能力同样是上级考察干部的重要维度。
榆林街道,既是挑战,更是机遇。
“我明白了,董书记!”李鸣风站起身,目光坚定,“感谢组织的信任和培养!我一定尽快熟悉情况,全力以赴,把榆林街道的工作抓好!”
榆林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位于县城最繁华的解放路中段。
气派的办公楼与周边略显杂乱的街景形成鲜明对比。
前来迎接李鸣风的,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刘长河。
一个四十多岁,笑容热情却带着几分世故和谨慎的男人。
原党工委书记马文才被平调至县档案局任局长早已离开,刘长河主持工作了一段时间。
“李书记,欢迎欢迎!早就盼着您来了!”刘长河热情地与李鸣风握手,引着他熟悉环境,介绍班子成员。
街道的班子构成复杂:有像刘长河这样土生土长、关系盘根错节的“老街道”;有从县直机关下来的“空降兵”;也有像陈芳这样,因在石头坳村“源头化解”的成功经验被董国云点名调任街道担任党工委委员、负责政法和信访工作的“墩苗”新锐。
陈芳见到李鸣风,眼中闪过一丝欣喜和坚定,她知道这又是新的挑战和锻炼。
简单的见面会后,李鸣风没有坐在办公室听汇报,而是换上便装,在陈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