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新的征途(2/3)
的陪同下,一头扎进了榆林街道的大街小巷。
所见所闻,触目惊心:主干道两侧商铺林立,但占道经营严重。
水果摊、修车铺、早点摊将人行道挤得水泄不通,行人被迫走上机动车道,险象环生。
背街小巷更是垃圾遍地,污水横流,违章搭建的棚屋比比皆是。
大片建于七八十年代的老旧小区,墙体斑驳脱落,楼道阴暗堆满杂物,电线如蛛网般缠绕,消防通道被堵塞。
一些没有物业的小区,环境脏乱差,居民怨声载道。
城管队员与小贩的“猫鼠游戏”每天都在上演,疲于奔命,效果甚微。
社区居委会力量薄弱,疲于应付上级检查,服务居民有心无力。
历史遗留问题如产权纠纷、拆迁补偿矛盾等,如同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
崭新的商业楼盘与低矮破旧的棚户区仅一街之隔,形成刺眼的对比。
财富的聚集并未带来普惠,反而加深了社会隔阂。
走在狭窄拥挤、充斥着油烟和喧嚣的街道上,听着居民对占道经营的抱怨、对老旧小区改造的期盼、对安全隐患的担忧,李鸣风深刻感受到,治理好榆林街道,其复杂性和艰巨性,丝毫不亚于在荒地上建一座新城。
李鸣风的到任,并未让榆林街道平静下来。
相反,一些暗流开始涌动。
原书记马文才虽然调离,但其在榆林街道经营多年,关系网盘根错节。
他的一些亲信仍在街道重要岗位,对李鸣风这个“外来户”充满抵触和观望。
特别是负责城建和城管工作的副主任赵德海,曾是马文才的铁杆心腹,对李鸣风这位年轻的新书记,表面恭敬,眼神深处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轻慢和戒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在一次非正式场合,赵德海“推心置腹”地对李鸣风说:“李书记,街道工作不比开发区,这里头讲究个‘人情世故’。
占道经营那些小贩,好多都是下岗职工、失地农民,拖家带口的,不容易!管得太死太严,容易激起民怨。
以前马书记在的时候,都是睁只眼闭只眼,以‘稳’为主。
”
这话看似“好心”提醒,实则是在给李鸣风灌输“维持现状、少管闲事”的“经验”,也是在暗示他不要触动既有的利益格局。
更让李鸣风警觉的是,他收到消息,县城最大的几家开发商,尤其是之前在小泉镇拆迁中与马文才关系密切的“宏远地产”老板杨宏远,最近频繁活动,似乎对榆林街道即将启动的老旧小区改造和部分区域的城市更新项目志在必得。
杨宏远此人背景深厚,在县里关系盘根错节,行事风格比钱广进更“高明”,也更难对付。
陈芳调任街道后,迅速进入了角色。
她深知李鸣风将自己调来,就是看重她在矛盾调解和基层治理方面的能力。
她主动请缨,负责梳理街道最棘手的信访积案和历史遗留矛盾。
很快,一个巨大的“火药桶”摆在了她和李鸣风面前:位于榆林街道西北角的北洼子”棚户区。
这片区域是五六十年代的老厂矿宿舍区,随着企业倒闭,早已破败不堪。
房屋低矮潮湿,大多已成危房。
基础设施几乎为零,没有下水道,居民靠公厕和倒马桶生活。
更麻烦的是产权问题:土地性质复杂(部分集体,部分划拨),房屋权属不清(有房改房、自建房、无证房),涉及住户三百多户,近千人。
多年来,居民上访不断,要求拆迁改造的呼声极高。
但问题太复杂,历届街道领导都避之唯恐不及,只求“不出事”。
陈芳深入走访后,心情沉重地向李鸣风汇报:
“李书记,‘北洼子’问题太复杂了。
居民诉求强烈,但改造资金缺口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