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北洼子惊变(2/3)
拓宽思路,看看有没有市场化运作的可能。
”
会议最终决定:工作组继续深入摸排,同步启动政策研究和资金筹措路径探索。
李鸣风顶住了“维持现状”的压力,但所有人都知道,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散会后,陈芳带着工作组的两名年轻干部,再次踏入“北洼子”。
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霉味和公厕的异味。
低矮的房屋墙壁上布满裂缝,有些用木棍勉强支撑着。
居民们看到他们,眼神复杂,有期盼,有麻木,也有警惕。
在一处用破木板和石棉瓦搭建的棚屋前,陈芳见到了工作组记录中“诉求最高”的几户之一——王大奎。
王大奎五十多岁,身材粗壮,眼神凶狠,以前是倒闭化肥厂的“刺头”工人。
“王师傅,我们又来了解一下情况,您看您家的房子……”
“了解什么?!”王大奎粗暴地打断陈芳,“上次不是说了吗?我家这房子,祖上留下来的,面积大,位置好!少了一百万,免谈!还有,必须给我家两套回迁房!少一个子儿都不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王师傅,您这要求,我们需要依据政策……”
“狗屁政策!”王大奎唾沫横飞,“政策还不是你们当官的说了算?我告诉你们,达不到我的要求,谁也别想动我的房子!我认识人!”他最后一句话带着明显的威胁意味。
旁边一个看起来老实巴交的老汉,偷偷拉了拉陈芳的衣角,低声说:“陈干部,别跟他硬顶……他最近跟外面的人走得近,好像是什么公司的人……”
陈芳心中一凛。
她耐着性子又走访了几家,情况大同小异。
那些诉求“合理”的居民,大多唉声叹气,对改造既期盼又害怕,担心自己无证的房子得不到补偿。
而少数像王大奎这样态度强硬、漫天要价的,似乎都隐约透露出“有人指点”的信息。
摸排工作陷入僵局,居民的不信任感和对立情绪在滋长。
陈芳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挫败。
她意识到,棚改的阻力,不仅仅来自于复杂的现实条件,更来自于暗处一双无形的手在搅动风云。
就在工作组艰难推进的当口,一场突如其来的雷暴雨袭击了榆林县。
狂风呼啸,暴雨如注,天空阴沉得如同黑夜。
李鸣风正在办公室审阅一份开发区转来的招商简报,心头却莫名地烦躁,总觉得有什么事要发生。
他下意识地望向窗外,雨幕密集,几乎看不清对面的楼宇。
突然,刺耳的电话铃声划破了雨声!
“李书记!不好了!‘北洼子’出事了!”电话是街道值班室打来的,声音带着惊恐,“北洼子西头,王德顺老汉家的山墙被雨水泡塌了!房子……房子塌了一半!人……人还在里面没出来!邻居正在扒,但雨太大了!随时可能二次坍塌!”
李鸣风的心猛地一沉,一股寒意瞬间从脚底窜到头顶!王德顺老汉,正是工作组摸底中记录的一户特困户,老两口带着一个残疾儿子,住在“北洼子”条件最差的危房里!
“立刻通知消防队、急救中心!通知刘主任、赵主任,所有在家的班子成员,立刻赶赴现场!通知派出所维护秩序!我马上到!”李鸣风对着电话怒吼,抓起雨伞就冲了出去。
暴雨中,街道的车辆根本开不进狭窄泥泞的“北洼子”巷子。
李鸣风跳下车,深一脚浅一脚地踩着及膝的污水,不顾陈芳等人的劝阻,拼命向出事地点跑去。
雨水瞬间将他浇透,冰冷的寒意却压不住他心头的焦灼。
现场一片混乱。
王德顺家那本就摇摇欲坠的两间土坯房,西侧的山墙已经完全倒塌,砖石泥土混合着雨水和家具的碎片,将半个屋子掩埋。
邻居们拿着铁锹、脸盆在奋力挖掘,哭喊声、呼救声在暴雨中显得格外凄厉。
残存的墙体在暴雨冲刷下,簌簌地往下掉着土块,随时可能再次垮塌!
“都让开!危险!”李鸣风冲进人群,一眼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