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批文落地与暗箭袭来(1/3)
省城,省政府大楼庄严肃穆,空气中弥漫着无形的压力与期待。
李鸣风如同一个不知疲倦的斗士,在省政府办公厅、省发改委、省自然资源厅之间穿梭。
他不再仅仅强调项目的政策价值,而是将王德顺家的故事作为最有力的武器,配合方文山的亲笔信和那份沉甸甸的《安居保障协议》,进行了一场场情感与理性交织的“游说”。
“领导,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棚改项目,这是几百户像王德顺这样的普通百姓,对‘安居’最卑微也最迫切的渴望!他们等了几十年,等来的不是希望,而是随时可能倒塌的危房!省级试点,就是他们最后的救命稻草!榆林县委县政府立了军令状,我们街道也押上了所有!恳请省里,给‘北洼子’一个机会,给这些在危房里挣扎的父老乡亲一个活下去的希望!”李鸣风的声音带着疲惫,却充满了一种撼动人心的力量。
他的执着、他带来的鲜活案例、他背后方文山和榆林县委的全力背书,以及省自然资源厅孙建国的据理力争,终于融化了省发改委内部最后的坚冰。
在省政府一次关于城市更新工作的专题常务会议上,“榆林县‘北洼子’棚户区改造项目”作为苏北省“低效用地再开发及历史遗留问题化解”首批试点项目之一,被正式审议通过!
当李鸣风接到孙建国亲自打来的报喜电话时,他正站在省政府大院外。
连日奔波的疲惫仿佛瞬间被抽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虚脱的狂喜和巨大的释然。
“李书记!批了!批了!省政府常务会议正式通过!文件最快明天就能下发!”孙建国的声音也充满了激动,“王德顺家的故事,在会上被一位省领导专门提到,说这就是我们搞试点的初心!你们做得很好!恭喜!”
“谢谢孙处长!谢谢!谢谢省里!”李鸣风的声音有些哽咽。
他立刻将消息传回榆林。
榆林县委县政府沸腾了!方文山接到电话,一向沉稳的脸上也露出了难得的笑容,对着话筒连说了三个“好!”字。
郑卫国也第一时间打来电话,语气复杂却带着由衷的祝贺:“鸣风,干得漂亮!辛苦了!这下‘北洼子’有救了!”
省级试点批文,如同一把金钥匙,瞬间打开了资金的闸门。
“苏北建工”的反应最为迅速。
批文下达的第二天,其董事长亲自带队,浩浩荡荡开进榆林,与榆林县政府、榆林街道办签署了正式的投资合作协议!协议明确:“苏北建工”带资入场,先行垫付“北洼子”安置房建设、核心基础设施(道路、管网)及过渡板房后续完善所需资金一亿两千万元!
作为回报,获得“北洼子”改造项目周边捆绑开发的约200亩商住综合用地的优先开发权,需按程序招拍挂,但协议明确了合作意向和基本框架。
双方共同组建项目管理公司,确保工程质量和资金安全。
与此同时,“苏省供销集团”也表达了浓厚的合作意愿,虽未正式签约,但承诺在农产品流通、社区商业配套等方面与“北洼子”未来社区深度合作。
资金活水注入,最大的受益者是“北洼子”的居民。
省级试点的光环、苏北建工进场的大阵仗,以及王德顺家成功获得保障的活广告效应,彻底点燃了居民签约的热情。
陈芳带领的项目办公室,门庭若市。
居民们拿着《产权认定及补偿安置意向征询表》,排着队等待签约。
工作人员忙得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