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新居的基石与治理的深水(1/3)
奠基仪式的礼炮声仿佛还在榆林县城上空回荡,“北洼子”原地回迁安置房地块上,已然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大型机械轰鸣,塔吊林立,戴着安全帽的工人们穿梭忙碌。
省级试点资金和苏北建工的首批垫付款如同强劲的血液注入,工程进度一日千里。
陈芳坐镇项目办公室,协调各方,紧盯质量和安全,忙得脚不沾地,但脸上洋溢着前所未有的干劲和成就感。
然而,李鸣风深知,将蓝图变为现实,绝不仅仅是盖起几栋高楼那么简单。
基础开挖的轰鸣之下,更深层次的问题和挑战,如同暗流,开始涌动。
半年后,当第一栋安置楼的顶层混凝土浇筑完成,巨大的“封顶大吉”红幅在鞭炮声中高高挂起时,“北洼子”的居民们自发聚集在工地外围,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
王德顺老汉被儿子王强推着轮椅来到现场,仰望着那拔地而起、初具规模的高楼,浑浊的眼中闪烁着泪光和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憧憬。
这栋楼里,就有他期盼已久的新家。
封顶仪式简单而热烈。
方文山、郑卫国等县领导到场祝贺。
方文山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项目进展,特别赞扬了榆林街道在破解历史难题、推进民生工程上展现的担当和智慧。
李鸣风作为项目总协调人,自然站在聚光灯下,接受着掌声和赞誉。
然而,就在仪式结束,领导们准备离开时,一个小小的插曲发生了。
几个住在过渡板房区的居民,围住了李鸣风和陈芳,七嘴八舌地抱怨起来:
“李书记,陈主任!这新楼是快盖好了,可这以后的日子咋过啊?”
“就是!听说物业费老贵了!我们这些下岗的、没固定收入的,哪交得起啊?”
“还有啊,这新小区这么大,听说停车位都要买?我们以前在‘北洼子’门口随便停,以后车停哪儿?”
“以后买菜方便不?孩子上学远不远?这些事都得提前想好啊!”
这些看似琐碎的问题——物业费、停车位、生活配套、就学就医——却像一根根细小的针,刺破了封顶庆典的喜悦气球。
它们指向了一个更深层次、更复杂的课题:回迁社区的长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
光有漂亮的房子,没有完善的服务、合理的机制和适应的居民,新的社区可能很快陷入新的困境,甚至滋生新的矛盾。
李鸣风和陈芳耐心地听着,一一记录。
他们知道,居民的担忧非常现实,也非常关键。
棚改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更新,更是社会关系的重构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送走其他县领导,郑卫国特意慢了一步,与李鸣风并肩走向停车场。
“鸣风啊,工程进度不错,方书记很满意。
”郑卫国的语气带着肯定,但话锋一转,“不过,刚才那些居民提的问题,你也听到了。
不能光顾着盖楼,把‘里子’给忽略了。
物业、停车、配套,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民生问题,处理不好,好事也能变坏事。
”
他拍了拍李鸣风的肩膀,语重心长:“你现在风头正劲,成绩有目共睹。
但越是这个时候,越要沉下心来,把基础打牢。
新社区建起来容易,但要让它真正宜居、和谐、可持续,这才是真本事,也是真正的政绩。
别让‘北洼子’变成第二个‘脏乱差’或者‘矛盾窝’,那可就辜负了县委县政府的期望,也辜负了老百姓的信任了。
”
郑卫国的话,既是提醒,也是隐隐的告诫。
他似乎在提醒李鸣风,不要被眼前的建设热潮和赞誉冲昏头脑,真正的考验在交付使用之后。
这关乎李鸣风未来的口碑和政绩的含金量。
李鸣风将郑卫国的提醒记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