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新居的基石与治理的深水(2/3)
立刻召集陈芳、刘强以及街道民政、城管、社区办的负责人开会,专题研究回迁社区的前期治理问题。
会议一开始,陈芳就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作为项目办主任,她擅长的是拆迁协调、工程推进这类目标明确、节奏紧张的“硬仗”。
但面对社区治理——这个涉及物业管理模式、居民公约制定、公共设施维护、邻里关系调适、特殊群体服务等千头万绪的“软任务”,她有些力不从心。
“李书记,居民反映的物业费问题确实是个难点。
”陈芳眉头紧锁,“按照标准,聘请专业物业公司,费用不低。
但‘北洼子’居民普遍收入不高,很多是老人、下岗职工,承受能力有限。
强行按市场标准收费,肯定会引发抵触。
”
“停车位也是。
”城管办主任接话,“新小区规划了地下停车场,但车位要出售或长租。
很多居民习惯了免费乱停,让他们掏钱买车位或付租金,抵触情绪很大。
”
“还有社区活动中心、幼儿园、菜市场这些配套,苏北建工只负责主体建设,后期的运营管理、引入商家,都需要街道牵头协调,这又是一大摊子事……”刘强补充道。
问题越摆越多,会场气氛有些沉闷。
大家习惯了解决看得见摸得着的“硬骨头”,对于这些需要耐心、细致和长期投入的“软治理”,普遍感到经验不足,办法不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李鸣风看着大家,没有责备,而是引导:“同志们,这说明我们的工作重心,必须开始从‘建楼’向‘管楼’、‘建社区’向‘管社区’转变了!这是更深的水域,但也是我们必须趟过去的河!”
他提出初步思路:
一是物业管理创新。
探索“基础物业政府补贴+专业公司服务+居民自治参与”的混合模式。
政府利用部分捆绑开发收益或公共财政,对特困户、低保户等实行物业费减免补贴;引入有经验但收费适中的物业公司提供基础服务;同时,提前培育楼栋长、居民代表,参与监督和部分自治管理。
二是实行“租售结合、分区管理”。
部分车位出售产权,满足有车且经济条件允许的家庭;部分车位实行长租或临租,价格低于市场价;同时在小区外围规划少量免费或低收费的临时停车位,满足访客和短时停车需求。
关键在于提前宣传引导,制定清晰规则。
三是由街道牵头,成立社区商业运营公司或委托专业机构,统一规划招商,优先引入便民超市、平价菜店、社区食堂、托幼机构等刚需业态,确保配套真正惠民、可持续。
四是提前策划组织“新社区、新生活”系列主题活动,如邻里节、志愿服务、技能培训,帮助居民适应新环境,重建邻里关系,培育社区归属感和公共意识。
“陈芳,”李鸣风点名,“你肩上的担子要调整了。
项目办不能只盯着工程进度,从现在起,要增设社区治理筹备组!由你兼任组长,抽调精干力量,提前介入!重点研究制定新社区的治理章程、物业管理方案、居民公约草案,并开始物色和培训未来的社区两委班子、楼栋长、居民代表!把问题想在前面,把工作做在前面!”
陈芳感到压力巨大,但李鸣风的信任和清晰的思路给了她方向:“是,李书记!我一定尽快转换角色,把社区治理这篇新文章做好!”
几天后,方文山到“北洼子”安置房工地视察。
他仔细查看了工程质量和进度,听取了李鸣风关于社区治理前期筹备工作的汇报。
当听到李鸣风提出的混合物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