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交付前的烽烟(2/3)
?以后孩子大了总要买车吧?你们这是制造矛盾!”
关于车位分配不公的质疑声浪越来越高。
更有人提出,应该将所有车位设为公共资源,先到先得,免费使用。
这显然违背了市场规律和小区长远管理的原则,但迎合了一部分既不想花钱又想占好位置的心理。
停车位,这个未来必然稀缺的资源,在交付前就成了居民内部撕裂和攻击管理规则的焦点。
物业费和停车位的风波很快传到了县委县政府。
郑卫国再次将李鸣风叫到了办公室,这次他的脸色明显不悦。
“鸣风!新安家园怎么回事?交付在即,闹得沸沸扬扬!”郑卫国敲着桌子,“物业费收不上来,居民抵制!停车位分配吵成一锅粥!这像什么样子?方书记刚在全省城市更新工作会议上把‘北洼子’作为典型经验介绍,转头我们后院就起火!这不是打脸吗?”
他语气严厉:“我知道治理难!但再难也要稳住局面!交付日期是签了协议的,是向省市领导汇报过的!是政治任务!绝对不能拖延!现在离交付还有不到一个月,必须把这些问题给我摁下去!不管用什么办法,确保顺利交房、平稳入住!稳定压倒一切!明白吗?”
郑卫国的焦虑溢于言表。
他承受着来自方文山和上级的期待,绝不允许在最后关头出任何岔子影响他的政绩和榆林的声誉。
他需要的是结果,是稳定,至于过程是否完美、矛盾是否彻底解决,此刻并非首要考量。
面对郑卫国的“死命令”和居民汹涌的诉求,李鸣风感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压。
他知道,简单粗暴地强行推进,只会埋下更大的隐患。
他必须找到一条既能满足郑卫国“按时交付”的政治要求,又能实质性化解矛盾、为新社区长治久安奠定基础的路径。
他把自己关在办公室,彻夜未眠,反复推演。
第二天,他做出了一系列果断而富有弹性的决策:阶梯式补贴延长:在原有特困户高额补贴基础上,对普通回迁居民实行首年物业费减半征收(政府补贴另一半)的过渡政策!第二年恢复全额,但政府仍提供一定比例的“社区建设补贴”间接降低居民负担。
此举大幅降低居民初期经济压力和心理抵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服务清单透明化与分级:*将物业服务内容细化分级(基础保障、标准服务、增值服务),明确告知居民0.8元对应的是哪些基础保障(如每天清扫公共区域、24小时安保巡逻、基础绿化维护)。
让居民清楚知道钱花在哪里。
成立居民物业监督委员会:在交房前就由居民推选代表成立监委会,赋予其对物业服务质量、费用收支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增强透明度和居民参与感。
“租售并举”强化租赁:大幅提高可长租车位的比例,降低长租门槛,出售车位比例压缩至30%。
满足大多数居民“先用起来”的需求,降低一次性支出压力。
引入“车位周转”机制:对位置特别优越的少数车位,采用“摇号+轮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