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新居的阵疼与治理的答卷(2/3)
向于选择年轻力壮、形象好或者“有关系”的人。
王强的腿脚不便,成了他求职时难以逾越的隐性障碍。
几次面试,对方都以“岗位需要长时间站立或巡逻”等理由婉拒。
心理落差:从满怀希望到屡屡碰壁,王强的自尊心受到严重打击。
他觉得自己成了家里的累赘,看着年迈的父母和需要照顾的妻子,焦虑和挫败感与日俱增。
他不再积极参加帮扶站的活动,甚至对陈芳的关心也躲躲闪闪。
王强的困境并非个例。
“新安家园”有相当一部分中青年回迁居民面临着类似问题:技能与市场需求脱节,在就业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安居之后,“乐业”成了横亘在他们面前的又一道难关。
陈芳意识到,就业帮扶不仅仅是提供信息和岗位,更需要深度的技能提升、岗位适配甚至创业引导,这远比想象中困难。
就在李鸣风和陈芳深陷新社区治理的泥潭,为解决物业纠纷和就业难题绞尽脑汁时,县委书记方文山提出了一个更高瞻远瞩但也更具挑战性的要求:将“新安家园”打造成全县乃至全市城市更新与基层治理融合的示范标杆社区,迎接半年后省里组织的现场观摩会。
郑卫国对此展现出了异乎寻常的热情和执行力。
他亲自挂帅成立筹备组,频繁来到“新安家园”现场办公。
然而,他的关注点与李鸣风产生了微妙的偏差:
郑卫国要求,观摩路线沿途的绿化要立刻升级,补种名贵树种和花卉;沿街商铺的店招门头要统一更换,风格要“高大上”;社区活动中心要高标准装修,配备全新的健身器材和图书室;甚至要求街道办协调,在短时间内引入一家品牌连锁超市入驻……一切都要在观摩会前“焕然一新”,营造出最佳视觉效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对于正在发酵的物业费纠纷和王强们的就业困境,郑卫国的态度是“控制影响,确保观摩期间不出乱子”。
他暗示李鸣风,在观摩会前,要“安抚”好挑头的拒缴户,给王强这样的“不稳定因素”找个临时活干,“把表面文章做漂亮,把问题往后放一放”。
郑卫国亲自指导街道准备汇报材料,要求突出领导重视、工程速度、硬件投入、居民满意度(只选取满意样本)等“显性政绩”,对于治理中的深层次矛盾和探索中的困难,则要求“淡化处理”或“一笔带过”。
李鸣风看着郑卫国热火朝天地指挥着“硬件突击”和“形象提升”,心中却充满了隐忧。
这像在精心修剪一个供人观赏的“盆景”,外表光鲜亮丽,内在的问题却被刻意掩盖或延后。
物业费矛盾不解决,只会越积越深;王强们的就业困境不突破,社区的根基就不稳。
这样的“示范”,是真实的吗?可持续吗?
面对郑卫国的“盆景”要求和社区真实的阵痛,李鸣风陷入了艰难的抉择。
迎合郑卫国,专注于观摩会的“面子工程”,无疑是最轻松、最符合官场逻辑的选择。
但想到王德顺搬新家时眼中的光,想到王强求职受挫后的落寞,想到物业公司经理无奈的眼神和居民们日益积累的不满,他无法违背自己的初心。
他选择了一条更艰难但更负责任的路:
他全力配合硬件提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