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上任开发区(1/3)
榆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大楼,崭新而气派,矗立在尚显空旷的园区主干道旁,玻璃幕墙在初秋的阳光下反射着刺眼的光芒,仿佛昭示着它所承载的雄心与抱负。
然而,当李鸣风的专车稳稳停在楼前,他推门下车,抬头望向这座象征着榆林未来经济引擎的建筑时,感受到的却并非澎湃的激情,而是一种沉甸甸的、混合着审视与试探的复杂气息。
新任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副处级)李鸣风,正式走马上任。
按照惯例,由即将卸任、转任县人大的党工委书记吴启明主持,召开了开发区中层以上干部见面会暨工作交接会。
会议室里气氛微妙。
椭圆形的会议桌主位上,吴启明书记笑容可掬,带着一种即将功成身退的松弛感,但眼神深处却藏着不易察觉的审视。
他热情地向大家介绍了李鸣风,言辞间充分肯定了李鸣风在榆林街道的“突出成绩”和“创新精神”,尤其是“新安家园的宝贵经验”,但话锋一转,便语重心长地强调:“开发区情况特殊,是全县经济的命脉所在,稳定压倒一切。
鸣风同志年轻有闯劲,这是好事,但也要多听、多看、多学习,特别是要尊重开发区的历史积累和现实情况。
”
这番话,表面是关心,实则是划下界限,暗示李鸣风不要轻易触碰他留下的“摊子”。
李鸣风面带谦和的微笑,起身致意:“感谢吴书记和各位同仁的信任。
开发区是榆林的未来,责任重大。
我初来乍到,情况不熟,能力有限,恳请在座的各位领导、前辈不吝赐教。
我的原则是,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吴书记打下的良好基础上,团结班子,依靠大家,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问题为导向,扎扎实实把开发区的工作推向前进。
稳定是前提,但发展才是硬道理。
希望未来能和大家一起,为榆林开发区的腾飞共同努力。
”他的表态不卑不亢,既表达了对前任的尊重,也明确了自己的工作重心——发展,同时隐隐点出“问题导向”,为后续可能的改革埋下伏笔。
接下来,是班子成员的自我介绍和表态。
李鸣风敏锐地捕捉着每个人的神态和话语背后的潜台词:
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杨国栋五十岁上下,开发区资历最老的副主任,分管财政、国资和土地。
他是吴启明的得力干将,在开发区深耕多年,关系盘根错节。
他发言简短,语气平淡,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倨傲:“欢迎李主任。
我分管这块工作年头不短,情况还算熟悉,李主任有什么需要了解的,随时找我。
”眼神在李鸣风身上一扫而过,透着审视和评估。
他的态度很明确:合作可以,但想动他碗里的肉?没那么容易。
长兴厂的问题,他负有直接监管责任,也是阻力最大的山头之一。
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刘明远四十出头,相对年轻,分管规划建设和经济发展。
他是从市规划设计院调来的技术型干部,有想法,但似乎在吴启明时代被压制得有些锐气不足。
他的表态比较积极:“李主任,欢迎!开发区的规划蓝图很宏伟,但落地实施确实面临不少瓶颈,尤其是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和产业定位的调整。
非常期待能在您的带领下,把蓝图真正变成现实。
”他的眼神中带着一丝期待,似乎将李鸣风视为打破僵局的契机。
党工委委员、纪委书记孙红梅四十多岁,女同志,表情严肃,话语不多,但分量很重:“欢迎李主任。
纪工委将围绕开发区中心工作,履行好监督执纪问责职责,为开发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