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常委会上的较量(1/3)
县委常委、副书记的头衔,如同一枚沉甸甸的砝码,悄然改变了李鸣风在榆林权力天平上的位置。
他不再是那个只需专注于开发区一隅的猛将,而是需要放眼全县、协助方文山书记协调各方、参与重大决策的核心成员之一。
新的棋盘已然铺开,每一步落子都需更加审慎,也更考验全局视野。
第一次以县委副书记身份参加县委常委会,李鸣风感受到了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氛围。
会议室里椭圆形的长桌,象征着权力的核心圈层。
县委书记方文山端坐主位,目光沉静,掌控全局。
县长郑卫国坐在方文山左手边第一个位置,表情严肃,偶尔看向李鸣风的眼神复杂难辨,既有审视,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戒备。
其他常委们,或热情招呼,或微笑示意,或不动声色地观察着这位最年轻、上升势头最猛的“新巨头”。
会议的议题涉及全县农业产业化推进和防汛抗旱准备。
当讨论到资金分配时,郑卫国提出将有限的水利专项资金优先保障几个传统农业大镇:“这几个镇是粮食主产区,水利设施老化严重,一旦汛期出问题,影响的是全县的粮袋子!开发区那边,宏远项目落地,财政状况改善不少,他们自己的事,应该自己多想想办法。
”
这话看似合理,却隐隐有将开发区与全县利益割裂、压缩开发区资源空间的意思。
李鸣风没有立刻反驳,而是等郑卫国说完,才沉稳开口:“郑县长关心粮食安全,心系传统农业大镇,这非常重要。
不过,我认为,看待资金分配,不能孤立地看局部,更要着眼于全局发展和长远效益。
”
他调出准备好的数据:“第一,开发区去年税收增量占全县的65%,今年预计占比更高。
开发区的‘钱袋子’鼓了,最终受益的是全县财政大盘子。
第二,开发区并非不需要水利投入。
宏远项目所在的区域,地势相对低洼,新的产业工人生活区也面临防洪排涝压力。
更重要的是,我们正在规划的新能源与智能科技孵化园,选址就在开发区北翼的河滩地整治区域,那里的防洪标准提升,是项目安全落地的刚性需求!这不仅是开发区的需要,更是全县未来新兴产业布局的安全保障!”
他看向方文山:“方书记,我建议,水利专项资金的使用,应坚持‘保安全、促发展、讲效益’的原则。
既要保障传统产粮区的安全底线,也要兼顾新兴产业发展核心区的必要投入。
是否可以由水利局牵头,结合防汛重点和产业发展规划,制定一个更科学、更精细的分配方案,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李鸣风的发言,数据支撑有力,逻辑清晰,既回应了郑卫国的关切,又明确提出了开发区的正当诉求,更上升到了“保安全、促发展、讲效益”的高度,展现出了县委副书记应有的全局观和协调能力。
方文山微微颔首,显然对李鸣风的第一次常委会发言颇为满意:“鸣风同志的建议很务实。
水利局牵头,一周内拿出一个兼顾各方、突出重点的细化分配方案,下次常委会审议。
”
郑卫国脸色不太好看,但也无法再反驳,只能阴沉着脸应下。
其他常委看向李鸣风的目光中,又多了几分重视。
县委层面需要协调平衡,但开发区的“基本盘”和“试验田”,李鸣风丝毫没有放松。
他的工作重心,依然牢牢钉在推动“双轮驱动”战略的深化上,尤其是未来产业布局这块硬骨头。
新能源与智能科技孵化园的建设进度被列为“一号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