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常委会上的较量(2/3)
”,李鸣风亲自盯进度、解难题。
资金压力依然是最大的拦路虎。
虽然“未来产业培育基金”已设立,但面对动辄数千万的基础设施投入和后续源源不断的孵化扶持需求,杯水车薪。
李鸣风没有坐等财政输血,而是将董国云关于“开源”的教诲落到了实处:
他责令国资办彻底清查开发区闲置的标准厂房和办公用房,果断将两处位置尚可但长期空置的厂房,以“先租后购”的模式,低价租给了一家急需扩大生产的已入驻科技企业,既解决了企业燃眉之急,又盘活了资产,获得了稳定的现金流。
同时,将另一处位置偏远的旧办公楼整体打包,委托给专业机构运营,改造成面向初创企业的低成本共享办公空间,收取管理费。
科技创新局全员化身“政策研究员”和“项目申报员”,在李鸣风的亲自把关下,围绕国家“双碳”战略、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专项、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基金等,精心包装申报了三个重大项目。
李鸣风更是利用新晋县委常委的身份,带着材料多次跑市发改委、科技局,甚至通过董国云副市长的渠道,向省里相关厅局进行专题汇报,争取支持。
撬动社会资本,这是最难也是最具想象空间的一步。
李鸣风指示刘明远,主动接触省内有实力的风投机构、产业基金。
他亲自出面,与几家机构的负责人进行闭门洽谈,不是简单地“要钱”,而是描绘开发区未来产业的蓝图,阐述政府引导基金的运作模式和风险共担机制,强调开发区在政策、土地、项目源上的独特优势。
他需要的是“战略投资者”,而非“短期套利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就在李鸣风为孵化园资金四处奔走、初见成效之际,县长郑卫国的“关切”不期而至。
这天,郑卫国的秘书请示李鸣风,郑县长想“了解一下”孵化园项目的推进情况。
李鸣风带着最新的进展材料,来到郑卫国办公室。
郑卫国没有看材料,而是靠在椅背上,手指敲着桌面,语气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关心”:
“鸣风同志啊,孵化园这个项目,志向远大,我是很欣赏的。
年轻人嘛,有闯劲是好事。
不过……”他话锋一转,拉长了语调,“我最近听到一些反映,说你们为了引进那些所谓的‘高科技’企业,条件放得太宽了?土地几乎是白送,税收减免力度空前,甚至还要动用宝贵的财政资金搞什么‘种子基金’?这是不是有点……太冒进了?”
他拿起桌上的一份不知来源的“情况反映”:“你看看,这家做电池材料的,注册资金才多少?技术靠不靠谱?市场前景怎么样?万一失败了,我们的投入不是打水漂?还有这家搞物联网的,几个年轻人捣鼓出来的东西,能有多大价值?鸣风啊,开发区的钱,也是全县人民的钱,要花在刀刃上,要经得起审计和历史的检验!不能为了追求‘高大上’,搞成面子工程、政绩工程啊!”
郑卫国的话,句句冠冕堂皇,打着“风险控制”、“财政安全”、“为人民负责”的旗号,实则是对李鸣风主导的未来产业布局的质疑和掣肘,试图用“冒进”、“风险”的大帽子来打压。
李鸣风心中冷笑,脸上却保持着平静:“感谢郑县长的关心和提醒。
孵化园的政策,是经过充分论证和集体决策的,核心是‘精准扶持’和‘风险共担’。
”
他从容回应:“第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