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审计风波(2/3)
明细;核查了“未来产业培育基金”的设立和使用流程;甚至追溯到了李鸣风在榆林街道时期引入的几个关键项目的资金流向。
然而,随着审查的深入,审计组成员脸上的表情开始变得微妙。
他们预想中可能存在的“猫腻”——比如虚报项目套取资金、违规操作土地、利益输送、私设小金库等——并未出现。
相反,他们看到的是:
流程的极度规范,所有重大决策,都有详实的党工委会议记录、专家论证意见、风险评估报告、法律顾问意见作为支撑。
决策流程完全符合“三重一大”规定。
资金的清晰透明,每一笔财政资金的拨付和使用,都有明确的预算、合同、发票、验收报告对应,账目清晰,手续完备。
开发区自有资金的收支,同样有严格的审批程序和公示记录。
“未来产业培育基金”的管理办法和首批项目筛选过程,文件齐全,评审专家名单、评分标准、结果公示一应俱全。
“阳光机制”的落地生根,项目招投标信息、中标结果、土地出让信息、重大政策变动、专项资金分配方案等,都能在开发区官网、政务公开栏找到原始记录。
甚至对一些历史遗留问题的处理过程,也有完整的档案留存。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无懈可击的廉洁记录,对李鸣风个人及其核心班子成员的报销凭证、公务接待标准等进行了重点抽查,结果完全符合规定,甚至略显“抠门”。
未发现任何明显违规违纪线索。
吴德海拿着审计人员汇总的初步情况,眉头紧锁。
这和他预想中的结果完全不同。
开发区账目的规范程度,甚至超过了县里很多部门。
那个被郑县长暗示可能存在“冒进”和“风险”的孵化园政策,其制定过程的严谨性和风险控制措施,让他这个审计老兵都挑不出大的毛病。
他感觉自己的“放大镜”和“手术刀”,仿佛砍在了一块坚硬、透明的水晶上,不仅无处着力,反而映照出了自身的影子。
就在审计组在开发区“无功而返”的同时,李鸣风和刘明远正在为孵化园的资金链进行着最后的冲刺。
几家重点洽谈的风投机构,虽然认可开发区的思路和前景,但在具体投资条款和政府风险分担比例上,依然咬得很死。
时间不等人,宏远配套工程和孵化园一期基础设施的付款节点日益临近,开发区的账户上,资金已经捉襟见肘。
压力如同实质般压在李鸣风和刘明远肩头。
郑卫国的掣肘、审计的风波、资金的困境,仿佛一张无形的大网正在收紧。
这天深夜,李鸣风办公室的灯依然亮着。
他疲惫地揉了揉眉心,再次翻看着国家发改委关于支持地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最新政策汇编。
忽然,一条发布于“前世”记忆中、但在这个时间点尚未正式出台的政策草案核心要点,如同闪电般划过脑海!
“明远!”李鸣风猛地坐直身体,眼中爆发出锐利的光芒,“我记得,去年底国家发改委牵头,联合财政部、科技部,是不是发过一个《关于探索建立地方未来产业先导试验区(园)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刘明远一愣,随即反应过来:“对!是有这么个征求意见稿!我们当时还组织学习过,里面提到对符合条件的先导区,中央财政会给予一定的引导资金支持,省里也会有配套!但……正式文件一直没下来啊?”
“文件没下来,但精神已经有了!”李鸣风语速飞快,思路前所未有的清晰,“省发改委那边,我记得负责这块工作的王处长,是我帝京大学的师兄,上次去省里开会还聊过几句。
你立刻准备材料,把我们孵化园的规划、进展、首批入驻企业的技术亮点和潜力、以及我们建立的‘基金+政策+服务’三位一体模式,全部整理好,突出我们作为县域经济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