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审计风波(1/3)
郑卫国在办公室的“关切”言犹在耳,一场更具实质性的风波便接踵而至。
几天后,一份由县政府办公室名义下发的正式通知,送到了李鸣风的案头:“为加强财政资金监管,规范开发区运行,县政府决定成立联合审计组,对榆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近三年的财政收支、项目招投标、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等进行一次全面审计。
审计组由县审计局局长吴德海任组长,成员由审计局、财政局、纪委相关人员组成,即日进驻开发区开展工作。
”
通知措辞严谨,理由充分——“加强监管”、“规范运行”,让人挑不出毛病。
但李鸣风一眼就看穿了其中的深意。
审计时机、审计范围、审计组长(吴德海是郑卫国的老部下),这一切都指向一个目标:查!查开发区的账!查李鸣风的“问题”!
这显然是郑卫国对常委会上未能如愿压缩开发区资源、以及私下质疑被李鸣风有理有据驳回后,打出的一张“合规”牌。
他想用审计这把“放大镜”和“手术刀”,在开发区这块“肥肉”上找出哪怕一丝丝的瑕疵,进而打击李鸣风的威信,甚至为后续插手开发区事务、调整政策方向制造口实。
消息像一阵寒风,迅速吹遍了开发区管委会。
刚刚因省委政研室高度肯定和李鸣风高升而提振的士气,瞬间蒙上了一层阴影。
兴奋被忐忑取代,不少干部开始担心,审计会不会吹毛求疵?会不会影响到正在推进的项目?特别是那些与李鸣风关系密切、参与了“阳光机制”建设的核心骨干,更是感到了无形的压力。
审计组在吴德海的带领下,以一种近乎刻板的严谨进驻了开发区。
他们占据了管委会二楼一整间会议室作为办公室,要求开发区财政局、办公室、经济发展局等相关部门全力配合,提供海量的账目、合同、会议纪要、项目档案。
吴德海在见面会上,板着脸,公事公办地强调了审计的严肃性和纪律性:“审计是法定职责,目的是发现问题、堵塞漏洞、促进规范。
请开发区各部门务必如实、完整地提供所需资料,不得隐瞒、拖延或提供虚假信息。
对于审计发现的问题,我们将如实上报县政府。
”
整个管委会的气氛骤然紧张起来。
走廊里脚步声都轻了许多,各部门负责人频繁被叫去问询、解释、补充材料。
一些原本就与李鸣风或“阳光机制”不对付的人,眼神中开始流露出幸灾乐祸或观望。
李鸣风召集了党工委班子和核心部门负责人开了一个短会。
“审计是常规工作,也是对我们工作的一次检验。
”李鸣风的声音沉稳有力,目光扫过众人,“大家不必紧张,更不要有思想包袱。
‘阳光机制’建立以来,我们所有的决策、所有的资金流向,都力求公开、透明、可追溯。
这是我们最大的底气!”
他着重强调:
“第一,全力配合。
审计组需要什么资料,在规定允许范围内,第一时间、准确无误地提供。
态度要端正,解释要清晰。
“第二,正常工作。
审计归审计,工作不能停!宏远的配套建设、孵化园的推进、招商项目的落地,该抓的进度一点不能松!特别是刘明远,孵化园的资金筹措,必须按计划推进,不能受干扰!
“第三,守住底线。
实事求是,是什么就是什么。
我们经得起查!但如果有人想借机生事,或者审计组提出超出范围、不合规的要求,要及时向我汇报。
”
李鸣风的镇定和自信,像定海神针,稳住了军心。
大家看到书记如此坦然,悬着的心也放下大半。
是啊,“阳光机制”运行了这么久,每一步都有记录,怕什么?
审计组的审查细致而深入。
吴德海亲自带队,翻阅着堆积如山的账本和文件。
他们重点核查了宏远项目落地过程中的土地出让、优惠政策兑现、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核查了开发区自有资金的收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