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根基渐稳(1/3)
省城的空气带着一丝期盼与压力。
李鸣风带着刘明远精心准备的申报材料,直奔省发改委,目标明确——为孵化园争取“救命钱”。
接待他们的是高技术产业处的王处长,那位有着帝京大学校友渊源的师兄。
王处长起初对李鸣风在正式政策文件尚未出台时就跑来“要钱”颇感意外。
但当李鸣风条理清晰地阐述孵化园的战略定位、详实的规划进展、极具潜力的首批项目,以及开发区在“基金+政策+服务”三位一体模式上的创新探索时,王处长的态度逐渐认真起来。
“……鸣风同志,你们的思路确实超前,魄力可嘉。
”王处长翻看着材料,尤其关注孵化园作为苏北欠发达地区探索产业升级的示范意义部分,眼中流露出欣赏,“这份《探索建立地方未来产业先导试验区(园)的指导意见》精神,你们把握得很准!”
“王处,榆林开发区底子薄,但志气不短。
”李鸣风诚恳道,“我们深知培育未来产业的艰难,但也看到了它对区域发展的巨大机遇。
现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孵化园一期基础设施是吸引项目的关键硬件,资金链紧绷,随时可能断掉,错过窗口期,就错过了产业升级的机会!”
他语气恳切:“不敢奢望省里按未来正式文件标准给钱,只恳请省发改委,看在榆林先行探索的担当和实际困难上,参照《指导意见》中‘对具备先导性和示范性的试点区域给予前期启动支持’的精神,从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资金中,先行拨付一部分‘前期探索补助资金’,帮我们渡过爬坡期!保证专款专用,接受最严格监管!”
李鸣风的话,分寸感极佳。
王处长沉思良久,最终郑重道:“你们的困难和决心,我了解了。
材料很有说服力,尤其是‘三位一体’模式和风控机制。
材料我留下,立刻向领导和委办公会汇报。
你们回去等消息,尽快答复。
这种敢为人先的精神,值得肯定!”
虽然没有立刻拿到钱,但争取到“上会讨论”的机会,已是目前最好结果。
李鸣风心中稍定。
就在李鸣风返回榆林的路上,开发区管委会内,一场无声较量结束。
经过近两周严苛审查,联合审计组的报告初稿出炉。
审计组长吴德海拿着报告,眉头紧锁。
报告列举了一些如“个别报销凭证附件不全”、“部分会议纪要签字流程稍滞后”等任何单位都难避免的“管理建议”。
至于预想中的“重大问题”、“风险黑洞”、“利益输送”……毫无踪影!
相反,报告在“总体评价”部分,用相当篇幅肯定了开发区近三年的进步:
“决策机制逐步健全,重大事项坚持集体研究、专家论证、风险评估,程序规范……”
“财政收支管理规范,账目清晰,资金拨付基本按合同和进度执行……”
“‘阳光政务’机制成效显着,关键环节透明度高,社会监督渠道畅通……”
*“未发现重大违规违纪问题线索……”
这份报告,成了对李鸣风主导的“阳光机制”的有力背书!
吴德海感到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