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环线建设(1/3)
“榆林环线”规划,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获得县委常委会原则性通过后,激起的不仅是发展的浪花,更有深水区潜藏的暗流与阻力。
李鸣风深知,宏伟蓝图的落地,从来不会一帆风顺,尤其是在郑卫国势力盘根错节的榆林官场。
一场围绕环线建设主导权、资源分配和利益格局调整的博弈,悄然拉开了序幕。
郑卫国在常委会上未能阻止环线规划通过,但他作为县长,掌握着县政府财政资金调度和项目具体执行的大权。
他很快祭出了两招看似合规、实则精准阻击的“阳谋”。
在县财政资金调度会议上,郑卫国面对交通局关于环线前期启动资金的申请,大谈县财政面临的“巨大压力”:教师工资刚性增长、社保资金缺口、民生工程欠账、开发区孵化园投入……最后得出结论:“榆林环线”是长远规划,意义重大,但目前县里确实拿不出太多钱支持前期工作,要求交通局“精打细算”、“量力而行”,只象征性地批了一个远低于需求的额度。
这直接导致规划深化工作推进缓慢,勘测设计招标被迫延后,严重影响向上级争取立项的进度。
县委常委会决定成立“榆林环线工程建设指挥部”,由县委副书记李鸣风担任指挥长,负责统筹协调。
但在确定常务副指挥长人选时,郑卫国提出了一个让李鸣风始料未及的人选——县交通局副局长,马明远。
此人资历老,业务熟,但作风保守,且与郑卫国关系密切,是郑在交通系统的代言人。
郑卫国的理由是:“马明远同志熟悉全县交通情况,经验丰富,由他担任常务副指挥长,协助李书记工作,更有利于项目平稳推进。
”这等于在李鸣风身边安插了一个“监军”和潜在的绊脚石。
这两招,一招釜底抽薪,限制资源;一招掺沙筑墙,制约人事。
郑卫国摆明了态度:规划你可以搞,但具体怎么搞,搞多快,我说了算!
面对郑卫国的阻击,李鸣风没有选择硬碰硬,也没有在常委会上公开争执。
他展现出了更为高明的政治智慧——借势发力,以点带面,迂回破局。
李鸣风敏锐地抓住了一个关键时机。
省交通厅一位副厅长带队来千湖市调研区域交通一体化工作。
李鸣风闻讯后,立刻行动:他亲自整理了一份详实、图文并茂的《榆林环线规划构想及其对区域协同发展的战略意义》简报,通过董国云的渠道,提前送到了省厅调研组手中。
他力邀调研组在行程中增加“榆林开发区及南部潜力乡镇交通现状”考察点。
在考察过程中,他亲自担任讲解,结合宏远集团的物流需求、南部乡镇的发展瓶颈、以及环线建成后的预期效益,将榆林环线,尤其是榆南大道的战略意义阐述得淋漓尽致。
他特意安排调研组走了几段路况极差、严重制约发展的县道,让省厅领导实地感受交通瓶颈的切肤之痛。
省厅副厅长在实地考察和听取汇报后,对榆林环线的构想给予了高度评价,尤其对连接开发区与市高速的榆南大道表示出浓厚兴趣,当场指示随行规划处同志:“榆林的这个规划很有前瞻性和必要性,要重点关注,纳入省道提升或区域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