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上 自我与我和我们间的关系(3/3)
所有的各个自我处于一种奇异的共振量子叠加态中,有点儿像量子纠缠,但这不是一两个量子,而是一群。
量子一词来自拉丁语quantum,意为“有多少”,代表“相当数量的某一单一最小个体粒子”。
量子的概念,指一个不可分割的基本个体,却呈现出无穷的叠加态可行性。
观察带来唯一性的坍缩,注意力一旦挪开,瞬间又恢复成叠加态。
其实它根本始终是叠加态,并不是粒子有多高智商,跟观察者捉迷藏,而是观察者自身聚焦在了一个态上,而专注带来了对其他部分的无视。
有人问:现在很流行量子这一名词,那量子化催眠与传统催眠有什么不同呢?
其实量子不仅仅是一种物理参数上理论物理的名词,而是一种认知理念。
传统催眠、心理医疗师有预先设定好的目的、流程和想要达成的结果,把患者某一指定的思想结节在后台置换成另一种被治疗师认为妥当的认知理念;
而量子催眠的心理治疗师,对症状后面的答案不做职业预设,更不在过程中刻意导入某一置换的理念,整个过程是开放的、随机的。
治疗理念从改变患者的认知架构转变为帮助患者理解与接纳自己当下的行为,并启迪患者自我找到问题的答案与渴望达成的预期,一起制定可行的实践步骤。
所以不难看出,非一不二的认知被有效地运用在实践科学中。
当科学家说:我不知道答案,因为一切皆有可能。
那他确实已经领悟到了科学的真谛。
什么是科学?如何定义科学?
“科学”是预测结果的具体性(坍缩)和可证伪性(假的)的学科。
科学明确地有别于伪科学、空泛的哲学与宗教信仰。
后者不可能证明自己是错的,但科学可以,所以很“科学”。
科学不同于绝对无误的真理,有真理的地方没有科学立足之地,因为真理不能被证伪。
这段话很绕,但却是最严谨的关于科学的定义。
换成人话就是:只要是被认定为科学的,一定是可以被证错的;如果不能证明那是错的,那就是不科学的。
科学存在的意义就是告诉你什么已经可以被从真理的备选项中排除,并严谨地反证了在不科学的领域中必定存在着真理。
就好像六耳猕猴对着孙悟空说:“我有办法能证明我不是美猴王,所以我很科学。
你能证明你不是美猴王吗?你就是个伪科学。
”于是各种神仙都觉得假美猴王很有理,纷纷点头,指着孙悟空说:“你就是伪科学,不值得信赖。
”
——能证伪,但一时又不能被证伪的、近乎真实的虚假就是科学的本质。
“排除一切不可能的,剩下的即使再不可能,那也是真相”——亚瑟·柯南
所以当有人说你是伪科学时,请你清醒地认识到他是在说你摆脱了已知的谬误,在与真理并肩而行。
如何理解:不同小我在相同空间或不同世代中彼此影响的这一情况呢?
喜欢虚空法界,细雨着请大家收藏:()虚空法界,细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