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大学梦迟(1/3)
转眼间,陈平在南江机械总厂的机修车间里已经干了一年多,由于他的杰出工作能力和对工厂的特殊贡献,本来三年的学徒期已经提前转正,成为一名熟练工,工资也由原来的每月450元,增加到650元了。
对于同时进厂的年轻人来说,陈平无疑是佼佼者,但他对这一切似乎很淡然,专注与设备的完好率,保证数控机床屏幕上跳动的数字不熄灭,各种机械装置和机台平稳的运行,就是他每天的工作。
机器运转的低鸣、电磁阀开合的声响,成了他校准零件时熟悉的背景。
他的手指抚过冰凉的金属件,隔着防护玻璃,能感受到机台通过轻微的震动传来的低声细语——小伙子眼神专注,时刻倾听着机器低沉的心跳与细微的震颤,一丝不苟地调整着每一个参数旋钮,指尖精准地控制着扳手,追求着那精确到千分位的完美精度。
虽然现实生活中能说上话的朋友不多,但正是这份近乎苛刻的执着与专注,让陈平在这轰鸣的钢铁丛林里,在冰冷的齿轮与轴承之间,清晰地触摸到了自我价值的脉搏,也仿佛找到了能理解他心境的沉默知音。
在这日复一日的磨合与倾听中,他感觉体内有某种难以言喻的神奇力量在悄然积聚、增长。
悄然间,他对设备内部结构的感知力变得异常敏锐,机器内部每一个微乎其微的摩擦、轴承一丝不易察觉的间隙、甚至齿轮啮合时那极其细微的偏差,他都能通过目测、指尖的触碰、甚至仅仅是聆听运转时的音调变化,就准确诊断出来。
他心中暗自窃喜,这难道就是赵师傅闲暇时讲过的那些奇闻异事里,所描述的“机械共鸣术”?一种与钢铁造物建立起的无声默契?
其实,陈平心中那份对高等学府的渴望却从未熄灭,反而在现实的映衬下显得更加明亮。
每当夜幕低垂,万籁俱寂时,他总会独自坐在那间狭小的宿舍窗前,望着远方城市上空那片深邃而神秘的星空。
那点点繁星,仿佛是他心中那座未曾踏足的大学校园的倒影,虽遥不可及,却永恒地闪烁着指引方向的光芒,点燃着他内心深处的希望之火。
他深知,冰冷的现实与炽热的梦想之间横亘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但他从未放弃对知识的渴求与追逐。
利用所有能挤出的业余时间,他埋头自学,那张小小的书桌上,层层叠叠堆满了翻旧磨损的机械工程原理、自动化控制理论以及高等数学、物理的教材,书页的边角因无数次翻阅而卷起发毛。
工余难得的闲暇,陈平喜欢带上他那支磨得发亮的旧洞箫,独自攀爬到南江边那处陡峭的崖顶。
脚下,浑浊的江水裹挟着泥沙,不舍昼夜地奔流向远方;头顶,则是无垠的、高远而广阔的天穹。
他常常吹上几曲,悠扬或低沉的箫声,乘着江风,飘向远方迷蒙的地平线。
兴致浓时,他也会即兴写几句诗,对着脚下宽阔奔涌的江面,大声地吟诵出来,那一刻,他的心思就像盘旋在陡崖边的水鸟,自由地跟随着江风,在天地间翱翔。
有时碰上难得的假期,顾小芬也会寻来,陪他一起爬上这处高崖。
她大多时候只是安静地坐在他身旁的岩石上,看着他沉浸在自己的箫声或诗思里,眼神温柔而专注。
偶尔,她会跟着那低沉悠远的箫声,轻轻地哼唱起不成调的旋律,两人一起享受着这被巨大工业城包围下,边缘地带难得的一方宁静时光。
不过,陈平身上总揣着些被汗水浸得微皱的小纸片,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复杂的数学推导公式和生涩的外语文献片段。
工作短暂的间隙、上下班挤公交的路上、甚至在食堂排队打饭的片刻,他都会迅速掏出来,凝神琢磨、快速演算。
他心里憋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想靠着这股韧劲,通过一场场艰难的自学考试,最终闯进那梦寐以求的更高学府。
翻开他那本封面已经磨损卷边的旧笔记本,里面工整地记满了车间工作的要点总结,以及精确规划到每一个小时的自学进度安排。
车间里机器日夜轰鸣,震耳欲聋,他却像一块顽固的礁石,定下心神,硬是在这片喧嚣的海洋里,为自己撑开了一小块专注学习的宁静港湾。
高考那天,天刚蒙蒙亮陈平就起了床,仔细检查了准考证和每一支笔、每一块橡皮,准备进城赴考。
快步穿过厂区那栋熟悉的卫生院小楼时,他瞥见姜峰正斜倚在二楼的栏杆上,悠闲地啜饮着一杯咖啡。
姜峰一眼就瞧见了他,脸上立刻堆起那惯常的和善笑容,点点头,顺手就递过一杯刚泡好、冒着热气的咖啡:“拿着,陈平,暖暖身子,也提提神。
好好考!”那笑容显得无比真诚,眼神里也全是鼓励。
“谢了姜哥。
”陈平心头微微一震,接过那温热的杯子。
姜峰这个人,脸上总是挂着这种和煦的微笑,常常不经意间就给人递来一份关怀,却总能恰到好处地暖到人心坎里去,让人难以拒绝。
陈平心中却冷冷地想,这人真是把伪善演到了极致!但他面上依旧不动声色,默默地小口喝着那杯带着苦涩香气的咖啡。
就在这时,他目光扫过姜峰的脸,突然发现,姜峰左眉上那颗标志性的肉痣竟然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