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名为日常的薄冰(1/3)
夜色如墨,无声晕染,将这座钢铁玻璃铸就的巨型都市温柔揽入怀中。
白日里永不停歇的车流人潮,此刻化作天际线上流光溢彩的沉默星河;一切喧嚣皆被夜幕滤去,只余下低沉嗡鸣,宛若城市的心跳。
都市大学,物理系综合实验楼。
在这座知识殿堂里,时间仿佛自有其流速。
当校园多数区域已然沉寂,三楼角落的B307实验室,依旧是整栋建筑里最亮那颗星辰。
空气里浮动着一股复杂而独特的味道。
那是高纯度氩气瓶微泄的金属甜香,是真空泵油高热挥发的油腻,也是电路板上助焊剂松香受热后散出的奇妙芬芳。
这几股味道交织,构成了常人皱眉、实验狗们却习以为常的所谓“战场气息”。
陆一鸣,二十四岁,都市大学物理系研二在读。
此刻,他便置身于这片独属于他的战场中央。
他身着一件浆洗至发白却依旧整洁的实验大褂,袖口一丝不苟地卷至小臂,露出一截结实、线条分明的前臂。
鼻梁上架着一副极简无框眼镜,镜片之后,那双眼眸深邃而专注,正一动不动凝视着眼前一台厚重金属造物——磁控溅射仪。
这台仪器型号略显古旧,方正机身遍布旋钮与指示灯,每一处却擦拭得锃亮,显然保养极佳。
此刻,它正发出一阵低沉且极富规律的嗡鸣,声波穿透空气,仿佛能与人心跳同频共振。
其声源自核心处的真空室,在那里,一场肉眼难见的原子级舞蹈正在上演。
“新型二维半导体材料异质结制备及其光电特性研究”,此乃其导师主持的国家级重点课题。
他此刻所为,正是这宏大课题里一个微小环节——为师兄的子课题方向,制备一批高质量的过渡金属硫化物薄膜样品。
工作本身充满重复,甚至可以说枯燥。
设定参数,抽离真空,通入气体,开启高压,而后便是漫长等待。
对陆一鸣而言,这套流程他已操作过上百次,闭目亦能精准找到每个旋钮的位置。
然而,他神情间没有半分懈怠。
他深知,科学殿堂容不得丝毫马虎。
任何参数的微小漂移,哪怕溅射功率零点零一千瓦的波动,或是基片温度一度的偏差,都可能令这片价值不菲的单晶蓝宝石基片彻底报废,让数小时心血付诸东流。
此乃科学赋予他的严谨,亦早已内化为其人格。
真空计液晶屏上,数字稳定在5.0x10??帕,一个堪称完美的超高真空环境。
氩气流量计里的小钢珠悬浮于“20sccm”刻度线上,纹丝不动。
靶材与基片间距、溅射功率、基片温度……所有关键参数如军阵罗列,整齐划一呈现于他脑海,并与控制面板上跳动的数字一一对应。
他伸出右手,指节修长,在触控屏上轻盈点触数下,将溅射时间微调了十秒。
他的指甲修剪得干净整齐,手指稳定如精密机械臂,这让他与那些终日沉浸公式海洋、不修边幅的“学术怪咖”们,有了一种微妙的区别。
忽然,实验室门被轻轻推开,一道略带疲惫的声音传来。
“一鸣,还没走?你这是打算在实验室安家了?”
进来的是位戴着黑框眼镜、头发微乱的青年,正是这批样品的直接负责人,陆一鸣的师兄赵振麟。
他手里端着个泡面桶,热气腾腾,满室工业气息里顿时混入一股廉价却诱人的香味。
陆一鸣视线未离仪器,只微微偏头,嘴角勾起一抹淡笑:“赵师兄,你这不也一样?夜宵都吃上了。
最后一炉,帮你搞定我就撤。
”
赵振麟走到他身边,探头扫了眼屏幕参数,满意地点点头:“数据漂亮。
辛苦了。
唉,没办法,下周就开组会,老板追得紧,这批数据再出不来,我怕是要被他挂黑板上当反面教材了。
”
他一边呼噜吸溜着泡面,一边含糊不清地抱怨:“现在发篇好文章太难了,idea要新,数据要靓,表征要全。
前几天投出去那篇,又让审稿人给拒了,说咱们创新点不够‘impactful’,不够震撼。
我震撼他个大头鬼,基础科研哪来那么多天天放卫星的。
”
陆一鸣安静听着,并未插话。
他理解师兄的焦虑。
在象牙塔的评价体系内,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是压在每个研究生头上的大山,找工作,评职称,申项目,无不与之挂钩。
“不说这个了,晦气。
”赵振麟几口解决战斗,将泡面桶精准扔进垃圾桶,拍拍手问道:“你呢?最近琢磨什么?上次听老板说,你好像对拓扑绝缘体那块挺感兴趣?”
“随便看看。
”陆一鸣终于移开目光,望向师兄,镜片后的眼神清澈坦诚,“只是觉得很有意思。
一种材料,内部绝缘,表面却能导电,且电子自旋与动量锁定。
这种量子效应,真像上帝写下的一行诗,简洁、优美,又蕴含着某种更底层的物理规律。
”
赵振麟愣了一下,随即失笑:“你啊,还是这么‘纯粹’,总喜欢琢磨这些最根本的东西。
这玩意儿是前沿,是酷,可离应用还远着呢。
咱们搞材料的,终归要落地,要看性能,看能否转化成实实在在的产品。
”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或许吧。
”陆一鸣不置可否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