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名为日常的薄冰(2/3)
笑了笑。
他深知二人关注点各异。
赵振麟想的是如何用物理学谋一份好工作,而他,更享受探索物理学本身那份乐趣。
“行了,你看好最后这点时间,我先回去补觉了,再熬真要猝死了。
”赵振麟打个大大的哈欠,摆摆手,“样品好了放我桌上就行,谢了兄弟!”
“好,师兄慢走。
”
随着实验室门再次关上,空间复归极致的安静,只余仪器嗡鸣,如一首永不终结的催眠曲。
这份安静于陆一鸣而言,反倒是一种享受。
他能清晰感到,自己的思维在这种环境里变得无比活跃清晰。
他拿起实验台角落的平板电脑,解锁屏幕。
屏幕停留在一个国际物理学预印本网站的论坛页面。
一则醒目红色加粗的帖子标题占据了版面核心:“颠覆认知?!《关于高维空间投影在三维宇宙的坍缩观测模型猜想》论文引发热议!”
这篇论文他昨夜深夜所下,作者来自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欧洲小型研究所,甚至算不上主流科研机构。
其核心观点堪称石破天惊:作者大胆假设,宇宙中某些偶发、无法用现有理论完美解释的超高能现象,如部分伽马射线暴的异常能谱,其本质或许并非源自三维宇宙内的天体活动,而是更高维度的空间结构,在三维时空这“低维膜”上留下的不稳定投影,于瞬间坍缩时释放出的能量涟漪。
这理论听来更像科幻设定,而非严肃的学术探讨。
正因如此,论坛评论区内,绝大多数留言都带着嘲讽与不屑。
“又一个想靠民科理论博出位的。
”
“数学模型漏洞百出,前提假设更是空中楼阁。
”
“如果这是真的,我当场就把我的费曼物理学讲义吃下去!”
但陆一鸣却看得津津有味。
他承认,论文的数学推导部分确有几处逻辑跳跃,不够严谨,这也是他无法完全认同其结论的缘由。
然而,他欣赏的,是作者那份敢于挣脱现有理论框架束缚、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科学的边界在哪里?人类认知极限又在哪里?从牛顿经典力学到爱因斯坦相对论,再到匪夷所思的量子世界,每一次颠覆性的进步,不都源于对当时“常识”的大胆质疑吗?宇宙浩瀚神秘,远超人类最疯狂的想象。
谁又有资格,能傲慢断言,何为绝对之不可能?
他手指滑动,直接跳至论文附录。
那里,作者搜集罗列了大量“疑似”观测证据,为其猜想旁征博引。
“……编号GRB0C的伽马射线暴,其光子能量高达惊人的13.2GeV,远超标准火球模型的理论上限……”
“……WMAP与普朗克卫星观测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图中,存在多个温度异常的‘冷斑’和‘热斑’,其尺度分布难以用标准宇宙学模型解释……”
“……甚至,回顾地球自身历史,亦曾发生数次原因不明的大范围电磁脉冲事件或设备失灵现象,例如1908年通古斯大爆炸,至今未找到确切陨石坑证据……”
“高维空间投影的坍缩……”陆一鸣无意识地用指尖摩挲着光洁的下巴,陷入深思,“倘若成真,其能量释放规模,对时空本身的扰动,恐怕难以估量……”
他的思绪开始飘散,从弦理论的多维空间,到量子泡沫里的时空涨落。
他习惯性地从口袋摸出一枚略带磨损的一元硬币,冰凉金属触感让他纷繁的思绪有了一个锚点。
硬币在他指尖上下翻飞,时而穿过指缝,时而高高抛起,于空中划出道道银亮轨迹,复又被稳稳接住。
这是他思考时多年的小动作,这种韵律性、需精准控制的动作,能助他屏蔽杂念,让大脑进入高度专注。
硬币回旋起落,每一次都像他脑海中那些复杂物理公式的具象演绎,充满了概率与确定性交织的美感。
于他而言,解开一道深奥物理难题,与此刻完美操控溅射仪每个参数,抑或掌控这枚硬币的轨迹,本质上并无二致——皆需专注、精确,以及对底层规律的深刻理解。
“嘀——”
一声轻微电子提示音打断了他的沉思。
溅射仪屏幕上显示出“ProcessFinished”字样。
晚上十点整。
陆一鸣回过神,长长舒了口气。
他将硬币揣回兜里,开始熟练执行关机程序。
关闭高压电源,切断氩气供给,静待涡轮分子泵缓慢停转,真空室压力一点点回升。
戴上防尘手套,用专用无磁镊子,他小心翼翼将那几片灯下闪烁瑰丽金属光泽的薄膜样品从基片托盘上取下,如同对待稀世珍宝,轻轻放入贴好标签的洁净样品盒中。
“今天的工作,算是告一段落了。
”陆一鸣轻声自语。
他并未立刻离开,而是动手整理实验台。
将用过的烧杯、培养皿分类放入回收槽,用酒精棉擦净溅落的试剂痕迹,把散乱工具一一归位。
他的生活,一如他的实验,简单、规律,甚至有些刻板。
实验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
偶尔的调剂,便是在图书馆那浩瀚书海里泡上一整天。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导师评价他:省心,高效,有天赋。
同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