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风沙夜宿遇流民(3/3)
夜幕渐渐降临,营地的篝火亮了起来。
流民们在指定的区域搭起临时的草棚,亲卫们还在给他们分发干粮,春桃带着几个会针线的妇人,帮着缝补破烂的衣服。
老工匠正跟朔方军的铁匠聊着打铁的技巧,年轻的农夫则主动去帮着打水、拾柴,整个营地一派忙碌却有序的景象。
李倓坐在篝火旁,看着眼前的一切,手里捧着一碗温热的稀粥。
春桃走过来,递上一件厚披风:“殿下,风大,披上吧。
您今日忙了一下午,也该歇息了。
”
“没事。
”李倓接过披风,披在身上,目光落在不远处的流民身上,“你看,他们其实都是好人,只是遭了难。
只要给他们一条活路,他们就愿意跟着咱们干。
”
春桃点了点头,轻声道:“殿下心善,百姓都记着您的好。
刚才那个妇人还跟我说,若是到了灵武,她愿意帮着照顾受伤的士兵呢。
”
李倓笑了笑,没再说话。
他知道,今日收容的三百多流民,不过是个开始。
日后到了灵武,还会有更多逃难的百姓前来,只要他们能给百姓安稳的生活,让百姓看到兴复大唐的希望,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追随他们。
这时,陈忠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一份名册:“殿下,流民的名册登记好了,里面有铁匠五人,农夫二十七人,木匠三人,还有五十多个年轻力壮的汉子,都愿意编入民壮,跟着咱们守灵武。
”
“好。
”李倓接过名册,翻看了几页,只见上面密密麻麻写着名字,每个名字后面都标注着特长,“把名册交给大哥,让他保管好,到了朔方营,再交给父王。
”
陈忠应声而去,李光弼走了过来,在李倓身边坐下,递给他一壶酒:“殿下,喝点酒暖暖身子。
今日这事,您不仅解了流民的困,也给咱们朔方军解了忧——朔方营里也缺工匠,这些人到了,正好能帮着修造兵器。
”
李倓接过酒壶,抿了一口,辛辣的酒液滑过喉咙,驱散了些许寒意:“李将军客气了,都是为了兴复大唐,咱们本该互相帮衬。
”
两人坐在篝火旁,聊起了灵武的情况。
李光弼说道,郭子仪已在灵武城外筑好营寨,备足了粮草和兵器,只等太子殿下到来。
李倓问及回纥部落的动向,李光弼答道,回纥与河西相接,近日使者往来频繁,然尚未明示是否倾心于大唐。
夜色渐浓,风沙亦渐歇。
流民多已安寝,唯余数名守夜亲卫与朔方军士,执灯笼巡行于营地四周。
李倓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尘土,看向灵武的方向——那里,将是他们新的起点,也是兴复大唐的希望之地。
他深知,收容流民仅是首步,后续尚有诸多要务:垦荒、铸械、联回纥、训士卒……每一步皆艰难,然亦满载希望。
只要他们兄弟同心,携手朔方军,再加上这些百姓的支持,就一定能在灵武站稳脚跟,一步步平定叛军,让大唐重归安稳。
回到帐篷时,春桃已经铺好了毡毯,桌上还放着一块麦饼。
李倓拿起麦饼,咬了一口,慢慢咀嚼着。
他想起白日里流民们的笑容,想起老工匠眼里的光,想起年轻农夫坚定的眼神,心里渐渐有了底气。
此乱世虽苦,然希望犹存。
这希望,藏于每一位愿为大唐效力的百姓心中,藏于每一位为兴复大唐而战的士卒心中,亦藏于他们这些宗室子弟的肩头。
窗外的篝火渐渐暗了下去,只有巡逻士兵的脚步声,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清晰。
李倓躺在毡毯上,闭上眼睛,脑海里盘算着明日的行程——他们离朔方营越来越近了,离灵武也越来越近了。
只要再撑几日,他们就能到达朔方营,与郭子仪汇合。
喜欢大唐中兴请大家收藏:()大唐中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