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盐池抵押解粮忧(1/3)
土墱城的晨雾裹挟着寒气,从帐缝间渗入,案上烛火随之摇曳。
李倓刚踏进帐门,就见郭子仪正对着一本摊开的粮册出神,指腹反复摩挲着“存粮三千二百石”的墨字,鬓角白发凝着未化的霜粒。
帐外传来士兵的咳嗽声,混着流民孩童的哭闹,把乱世的窘迫衬得格外清晰。
“郭将军一夜未歇?”李倓将手中的粗布包裹放在案上,里面是春桃刚烙好的麦饼,还带着余温,“昨日收容的流民已逾四百,加上朔方军与东宫亲卫,每日耗粮近百石,照此算来,现存粮草撑不过二十天。
”
郭子仪抬起头,眼底的红血丝清晰可见。
他拿起粮册,指尖在“灵州屯田”的字样上顿了顿:“李光弼今早传回消息,灵州周边的屯田遭吐蕃游骑袭扰,今年秋收只收了三成粮。
河西各州要么陷了叛军,要么被党项人占了,想调粮比登天还难。
昨日我已让人去挖野菜、剥树皮,可这么多人,这点东西根本不够填肚子。
”
帐外忽然传来一阵骚动,李倓掀帘看去,见几个流民正围着亲卫乞讨,手里的陶碗豁了口,碗底沾着的稀粥渣早已干结。
一个老妇人抱着饿得直打颤的孙儿,膝盖在冻硬的地上磕得通红:“军爷,给口粮吧,孩子快撑不住了……”
亲卫手里的粮袋早已空了,只能红着眼眶解释:“老人家,不是不给,是真的没粮了……”
李倓攥紧拳头,转身回到帐内时,李光弼恰好进来。
这位契丹族将领身着戎装,甲胄上还沾着赶路的尘土,手里攥着一张皱巴巴的商路图:“郭将军,叛军已占泾州,阻断了通往河西的粮道。
末将查了过往商路,河西富商手里倒囤着不少粮,可他们怕叛军劫掠,宁愿把粮埋了,也不愿拿出来交易。
”
郭子仪重重叹了口气,将粮册扔在案上:“这些富商精得很,没有足够的好处,他们绝不会松口。
可咱们现在除了手里的刀,还有什么能给他们的?”
李倓的目光落在案角的《朔方舆图》上,手指不自觉地划过标注“盐池”的区域——乌池、白池、瓦窑池,十六个盐池像散落的碎玉,铺在朔方的土地上。
他忽然想起开元年间读过的《通典》,里面提过蒲州盐池曾“租与民户经营,岁收课税二十万缗”,乱世之中,或许能变通一二。
“郭将军,”李倓指着舆图上的盐池,声音中透着几分笃定,“朔方盐池年产盐数十万石,向来是朝廷的财源。
如今虽灶工逃散,产能不及往日三成,但每日仍能煮出数百斤盐。
咱们或许可以用盐池的经营权做抵押,向河西富商借粮。
”
郭子仪猛地抬头,眼神里满是惊愕:“用盐池经营权抵押?殿下可知这是违律的?根据唐朝的法律,盐铁官营是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旨在通过控制盐铁的生产和销售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唐朝政府对盐铁实行严格的官营政策,严禁私盐贩卖。
违反此政策者,将面临严重的法律后果,轻则贬官,重则抄家。
例如,去年灵州的一位官员因私自开设盐池卖盐,被朝廷严厉处罚,贬至崖州,终生不得返回。
”
李光弼也皱起眉:“殿下,郭将军说得对。
河西富商多是粟特人,他们最看重的是契约,可咱们这抵押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