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潜审核与静离场(1/3)
头等舱内,唐龙正经历着他人生中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高光时刻”,沉浸在空乘人员感激的目光、部分乘客劫后余生的恭维,以及内心深处那份“独挽狂澜”的英雄式自我满足中。
然而,这份喜悦很快被一种更复杂的情绪覆盖——他正通过某种不为人知的方式,与那位无处不在的“电脑姐姐”(星海)进行着紧张而高效的远程“通讯”,核心议题是如何“安全地擦除特定操作日志”(消除他使用特权军人卡以及可能存在的其他特殊痕迹)。
他一心只想着如何稳稳接住即将到手的“中尉”军衔这块大馅饼,同时又为可能存在的“后台权限异常访问记录”暴露而深感焦虑,如同一个不小心动用了老板超级权限的员工,正手忙脚乱地试图清理浏览历史。
而在经济舱那个依旧不起眼的角落里,高洋则彻底将自己抽离出来,如同一个聘请自第三方、冷静到近乎无情的项目审计官,开始对刚刚结束的“CR-航班劫持事件应急处置项目”进行全流程、多维度的“结项后评估与绩效审计”。
他的情绪没有丝毫波动,只有纯粹的数据分析和逻辑推演。
当唐龙在头等舱里为了“功劳簿”的干净与否而内心纠结、与“系统管理员”讨价还价时,高洋正以一种近乎机械的精确度,默默复盘着刚才那套“突发事件标准化处理流程”的每一个环节:
风险识别与预警机制评估:评级B+。
优势:成功提前标记并持续监控了四个“潜在风险因子”,对其异常行为模式有基本判断,建立了初步预警。
不足:未能精准预判其具体的“风险触发条件”(选择在航线变更广播后动手)和“攻击向量”(使用古董火药武器及爆炸物)。
对于危机爆发的精确时间点存在盲区。
外部依赖:关键性的、关于劫匪分工的精确情报,严重依赖“星海”(联邦中央电脑)的补充数据包。
虽然最终获取了信息,但存在“单点故障”风险,若该信息源失效或延迟,应对策略将被迫调整。
危机应对执行效能评估:评级A-。
干预时机与精度:干预动作(激光笔制造声响)选择在敌方注意力因头等舱枪声而分散、且我方“友军单位”(黑衣大汉)已处于临界出击状态的完美时间窗口。
干预目标(持爆炸物劫匪)选择精准,直指最大风险源。
自身暴露控制:全程保持“低可见度”与“零关联性”,动作隐蔽,工具寻常,未留下任何可供追溯的物理或逻辑痕迹。
完美践行了“猥琐发育,绝不当出头鸟”的最高行动准则。
轻微扣分项:激光笔能量波动虽极其微弱,但在理论上存在被飞船高灵敏度内部环境监控系统捕捉到的极小概率(尽管该概率低于万分之一)。
资源协调与利用效率评估:评级A。
外部武力借调:成功引导并利用了两位黑衣大汉(疑似专业安保/特工)作为主要“执行终端”,以近乎完美的效率解决了经济舱的直接威胁。
核心资产引导:无形中促使唐龙在头等舱承担了“正面吸引火力”和“主要矛盾解决者”的角色,有效分担了整体压力,并吸引了绝大多数关注度。
信息系统利用:有效接收并解析了“星海”提供的间接信息支持,尽管权限较低,但信息价值关键。
自身资源消耗:仅消耗微型激光器微不足道的能量储备,属于可快速补充的“低值易耗品”,成本几近于零。
最终成果与衍生影响综合评估:
正面成果:
核心目标达成:危机成功解除,飞船与控制权回归正常。
人员安全保障:主要人员(自身及唐龙)安全无损;大部分乘客仅受惊吓,部分因唐龙的闪光弹策略导致暂时性视力受损,在军事风险评估中属于“可接受的、非永久性附带损伤”。
潜在关系建立:与黑衣大汉等“潜在友方单位”建立了初步的、非直接的良性互动印象,为未来可能的“合作”埋下伏笔。
策略可行性验证:再次以极低成本,成功验证了“信息驱动、间接干预、风险外包”这一套“幕后运营”模式在实战环境下的高效性与安全性。
负面风险与遗留问题:
核心资产暴露度增加:唐龙因其突出的个人表现(无论是否经过“技术处理”),必然进一步暴露在联邦军方、情报部门乃至其他潜在势力的观察视野内,其“主角光环”伴随的“麻烦吸引”效应可能同步增强。
隐性关联性风险:自身与唐龙“同期训练、同机抵达”的背景,虽未在此次事件中直接暴露关联,但已成为可被查询的公开信息。
未来若被有心人进行深度数据挖掘,存在将两人进行隐性关联分析的风险。
行程计划外变更:飞船临时迫降,打乱了原定的、相对可控的行程节奏,引入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