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转角与招牌(2/3)
主叼着烟,眯着眼上下打量我,吐了个烟圈:“一千二,少一分不卖!你看这容量,制冷杠杠的,买新的得三千多!”
“声音太大了,你看这边角都锈了,谁知道压缩机还能用多久?”我指着锈迹,故意皱起眉,“最多八百,不行我就再看看。
”
“开玩笑!这是名牌货!”他拔高声音,又顿了顿,看我真要转身走,才松口,“最低一千,不能再少了!”
就这么磨了快半小时,最后以八百五十块成交。
我数钱的时候,手指都在抖——这几乎是我剩下的钱里,除了房租之外最大的一笔支出。
可摸着冰柜冰凉的内壁,想象着以后里面会塞满水灵的蔬菜、冻好的丸子,又觉得这钱花得值。
桌椅是另一场硬仗。
我需要四张长方桌、二十把塑料凳,在市场里转了三圈,才找到一套看着结实的折叠木桌——桌面有划痕,但框架没松,还有二十把颜色不一的塑料凳,红的、蓝的、黄的,凑在一起像个调色盘。
老板要价三百二,我跟他磨:“你这凳子颜色都不匀,少二十,三百块我立马拉走,不然我再找别家。
”他看我真的蹲下来数钱,才不情不愿地应了:“行吧行吧,算我亏了。
”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大的惊喜,是那个实木柜台。
它被放在最里面的角落,深棕色的漆掉了不少,露出里面的木纹,样式是几十年前的老款,看着笨重得很。
可我一摸台面,厚实得很,指尖能触到木头的温润感,心里立马喜欢上了。
“老板,这柜台多少钱?”我问守摊的老头,他正趴在桌上打盹,被我叫醒后,揉了揉眼睛,抬了抬眼皮:“三百,自己拉走,不送货。
”
我心里一动——买个新柜台至少要一千多,这价格太划算了。
我没敢还价,生怕老头反悔,赶紧点头:“行!我现在就拉走!”跟赵胖子俩人费劲地把柜台抬上三轮车,木头重得压得车把都往下沉。
老头在后面看着,嘟囔了一句:“这柜台是我以前开杂货铺用的,结实着呢,你好好用……”我那时候光顾着高兴,没多想“杂货铺”之前,这柜台还经历过什么,只觉得捡了个大便宜。
店里的硬件差不多齐了,最后剩的,是它的脸面——招牌。
去广告店那天,年轻的设计师打了个哈欠,手指在键盘上敲得噼里啪啦:“想好店名没?”
“多多麻辣烫。
”我没半点犹豫,这名字在我心里盘了好几天了。
“有啥寓意啊?”他抬头看了我一眼,眼里带着点好奇。
“多食材,多口味,多顾客,多赚钱。
”我回答得干脆利落,没什么花里胡哨的讲究,这就是我最朴素、最迫切的愿望——我只想把店开起来,能赚到钱,能活下去。
设计师了然地笑了笑,没多问,很快在电脑上拉出效果图:红底,黄字,宋体加粗,没有任何装饰,“多多麻辣烫”五个大字占了大半版面,下面加了行小字“多食材·多口味·多实惠”。
俗气吗?确实俗气,跟旁边奶茶店的文艺招牌比起来,土得掉渣。
可我知道,在小吃街上,这种红配黄的颜色最醒目,直白的文字也最能让人记住——我要的不是好看,是能吸引人进来。
安装工人把招牌挂上的时候,我仰着头,阳光照在红底上,亮得晃眼。
我的心脏在胸腔里沉重地跳着,一下、一下,像在打鼓。
这块招牌,就是我砸向现实的战书,宣告着我真的要进场了。
它上面没写什么豪言壮语,却承载着我破产后的全部希望,还有对“不愁吃”最直接、最功利的渴望——我太想听到客人进店、扫码付款时那声“叮咚”了。
开店远没我想的那么简单,装修、买设备只是冰山一角,真正折磨人的,是那些看不见的琐碎事。
我开始像个上紧了发条的陀螺,在各个政府部门之间打转:跑工商所办《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对着一叠表格填信息,写“经营范围:餐饮服务”时,笔都在抖;跑卫生防疫站申请《食品经营许可证》,工作人员戴着口罩,拿着本子检查后厨,问我“消毒水放哪儿?食材怎么分类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