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红通首犯杨秀珠(1/3)
1965年的温州县前街道,晨雾还没散尽,王记馒头店的木质招牌已渗出潮气。
19岁的杨秀珠系着油乎乎的蓝布围裙,算盘珠子打得噼啪响,蒸汽在她鼻尖凝成细珠——她总爱趁揉面的间隙,偷偷瞟向街对面的机关大院,那里的玻璃窗反射着朝阳,像一串遥不可及的星辰。
两斤红糖馒头,四毛二。
她把油纸包递出去时,指节因用力而发白,没人知道这浑身沾着酵母味的姑娘,心里正烧着一团要做人上人的野火。
那时的她不会想到,三十多年后,自己会戴着镣铐站在国际刑警组织的红色通缉令上,成为中国反腐史上绕不开的名字。
一、馒头店里的拼命三娘
文革浪潮席卷温州时,杨秀珠扔下算盘就冲进了游行队伍。
她天生是块的料:嗓门比铜锣响,敢带头砸走资派的家门,夜里蹲在油灯下写批判文章,油墨染黑了指甲缝也不在乎。
有回武斗双方举着钢管对峙,她竟抱着一捆假手榴弹拦在中间,蓝布褂子被风吹得猎猎响:要打先从老娘身上踏过去!
这股不要命的狠劲让她成了造反派里的。
1970年深冬,她踩着没膝的大雪去乡下,冻裂的脚后跟渗出血,就在雪地里蹭蹭继续走。
我杨秀珠要么不干,要干就干到最前面。
她对着白茫茫的田野嘶吼,回声惊起一群麻雀,扑棱棱掠过光秃秃的水杉树。
文革结束后,别人都怕被清算,她却瞅准了新机会。
听说海岛女民兵连长汪月霞是全国典型,她揣着两斤虾皮就上了岛。
月霞姐,我给你洗袜子。
她抢过汪月霞的搪瓷盆,冻得通红的手伸进冷水里,肥皂泡在她手背上炸开。
半年后,她终于蹭进了汪月霞的朋友圈,摸到了省委大院的门槛。
为了认识省委领导的夫人,她演了出苦肉计:带着养女去杭州开会,故意把孩子丢在领导夫人家门口。
老太太开门见着哭鼻子的娃,只好往屋里领。
等杨秀珠匆匆赶来道歉时,早已把领导夫人叫得甜如蜜糖。
后来领导夫人总跟人笑:那姑娘为了往上爬,连孩子都敢赌,是个狠角色。
二、官场野路子:从洗脚婢到副市长
1984年的温州市委宿舍,杨秀珠拎着保温桶敲开了市委书记家的门。
开门的是书记的老母亲,老太太正对着阳光揉膝盖。
大娘,我给您炖了当归猪脚汤。
她笑眯眯地蹲下身,利落地脱掉老人的解放鞋,把那双布满老茧的脚按进温水里。
这一幕被下班回家的书记撞见,他皱着眉刚要说话,杨秀珠抬头笑道:书记您忙,我替您尽尽孝。
此后三年,她雷打不动天天来报到:给老太太梳辫子、剪鸡眼、读报纸,把叫成了,跟书记打招呼也从变成了。
靠着这手曲线救国的功夫,她从妇联副主任一路爬到规划局副局长。
上任第一天就把办公室的皮沙发扔出去:我不需要这玩意儿,有事站着说!下属们很快发现,这个女局长胆大包天——别的干部不敢批的地,她大笔一挥就签字;别的部门推来推去的项目,她拍着桌子就定了。
1994年竞选副市长时,人大代表两次否决了她。
杨秀珠堵在市委书记办公室门口,拍着桌子哭:我为温州拆了多少房、修了多少路?凭什么不让我上?最终,一位领导亲自坐镇人大,四天四夜没合眼,挨个给常委递烟:杨秀珠是有毛病,但她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