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第二信徒(1/3)
奉天殿外的长阶下,百官们渐行渐远。
楚九辩看着萧怀冠,从对方浑浊的双眼里看不出什么情绪。
“萧尚书怎么不走了?”他问。
萧怀冠面上温和的笑意丝毫没变,他重新迈步跟上楚九辩,道:“年纪大了腿脚不好,让太傅大人看笑话了。
”
短短几句话,他对楚九辩的称呼就从“九公子”,变成了“太傅大人”。
若是方才他还在以长辈的姿态,表现的宽和慈祥,那现在他就彻底将自己摆在了与楚九辩平等的位置上。
他们不是高官与需要招揽的门客,他们都是在这朝堂上举足轻重的一品实权大臣。
感受到对方态度的转变,楚九辩唇角带出一抹清浅的笑意,说:“大人不是年岁大了,是阅历丰富,对人心更是钻研的透彻。
我还有不少需要向你请教的地方。
”
“楚大人少年英才,看事情也清楚,反倒是我这老眼昏花的,该同大人讨教才是。
”
楚九辩:“大人客气了。
”
两人话里有话,神情皆是自在熟稔,外人瞧着倒是觉得他们相谈甚欢。
可内里如何,也只有他们自己清楚。
楚九辩缓步配合着萧怀冠的步伐,眼帘轻垂。
看来他猜的没错,昨日之事的幕后主使就是这位萧尚书。
对方身为吏部尚书,是赵谦和的顶头上司,也是最常接触到他的人。
楚九辩只与他交谈这两句,便知晓这人极其善于伪装。
他很擅长利用自己的年龄弱势,促使目标放松警惕,再用温和慈祥的外表迷惑目标,辅以一些不痛不痒的所谓对小辈的照拂,最终再引导和利用对方为自家人谋福利。
赵谦和本就不是什么太过谨慎聪慧之人,否则也不会给别人抓住那么多把柄。
所以日久年长之下,他怕自己在这权势倾轧之中被碾作尘埃,就动了投靠某个势力的心思。
而有萧怀冠所在的萧家,显然就成了他最优的选择。
他说不得已经为萧家做过不少事,想要借此得到萧家的庇护,然而与虎谋皮,最后害的只能是自己。
思索间,他已经同萧怀冠行至神武门。
楚九辩透过大开的宫门,看到门外有几顶小轿,小厮和轿夫都安静垂首立在一侧。
不远处则有几位身着绯红或藏蓝官袍的官员在说着什么。
其中一位楚九辩认得,是此前在朝堂上怒斥湖广王和平西王的御史中丞齐执礼。
“这位齐中丞可是位人物。
”萧怀冠道。
楚九辩侧头看他:“怎么说?”
“楚大人有所不知,这齐家乃是武宗时期江南的首富,在武宗打天下的时候,便是齐家一直在背后出钱出粮,这才让武宗打下这偌大的天下。
”
楚九辩前两日听小祥子说起过武宗时期的事,能以“武”为号的帝王,能力不用多说。
据说南疆以及四川等地,前朝时被赔给了鞑靼几个部族,太祖皇帝推翻前朝暴君统治之后,一心就想收回失地。
直到这位武宗上位,才以杰出的军事能力收复了失地,大宁版图也扩大了将近三分之一。
且为了能更好地震慑虎视眈眈的女真部族,武宗还将国都从南直隶迁到了如今的北直隶,形成了类似于“天子守国门”的现状。
也是那时,四大世家纷纷从原籍地赶来新的国都,为的就是能离权势中心更近一些。
萧怀冠好似来了谈兴,便多说了几句道:“齐家有功,武宗便给他们族中子弟开了先例,允许他们以商人身份入仕。
此后经过齐家的运作,齐家子弟便不少都入了官场。
只是走到权势中心的,这么些年也就一个齐执礼。
”
“那这位齐中丞定然能力出众。
”楚九辩望向齐执礼,见他已经与另外两位同僚告辞,上了软轿。
“确实出众。
”萧怀冠眸色深了些,“但他所依仗的,可不止本身的才华能力,还有他那位表弟。
”
表弟?
楚九辩心念微动。
“楚大人。
”萧怀冠点到为止,拱手道,“我还有些事要处理,暂时不去吏部上值,你一会到了地方就让王郎中带你熟悉熟悉吧。
”
楚九辩也拱手回礼:“萧大人慢走。
”
萧怀冠笑眯眯转身,微微佝偻着背出了神武门。
神武门外,萧家的软轿已经等着,小厮见到他后当即迎上前搀扶,小心将其扶上软轿。
早在门内一侧候着的小祥子这时才敢跑过来,对楚九辩拱手见礼,笑得见牙不见眼:“恭喜公子再得一份好差事。
”
“你倒是消息灵通。
”楚九辩有些好笑。
“奴才也是方才站这的时候,听别的大人说了一嘴。
”小祥子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又道,“公子,昨晚大人命奴才给您准备了软轿,轿夫是安总军找来的,有力气,还有武功,正好您以后宫里宫外上值也能安全些。
”
楚九辩方才就看到了那顶软轿。
结实的木材用料,暗色绣纹的轿帘,轿沿处还有明黄色的流苏坠子,无不透露着精致,瞧着比方才萧怀冠那顶还要好。
轿夫也同小祥子说的一样,是四个精壮的青年。
秦枭在这种事情上,还真是一如既往的贴心。
只是这轿子竟昨日就准备好了,今日还就等在宫门口。
这个秦枭,想必昨天就知道楚九辩会主动兼职吏部侍郎了。
……可真行。
楚九辩上了软轿,小祥子没有跟着出宫,只留在神武门内遥遥目送他离开。
神武门外三条大街,往南的是神武大街,一路向前会经过京城的二环三环,基本都是住宅,住的也都是京中的达官显贵。
四大世家的府邸就都在这条街上,只是并不相邻,中间隔出老远。
再往前走进入三环之外,才是普通百姓们的居所。
但百姓也分贫富,以神武大街为中线,西边住的便基本都是富户,城中最热闹的西市就在这,此前售冰的锦绣坊,和珍宝阁所在的茶青街便都位于西市。
向东住的便基本都是普通百姓,东市里的铺子和摊贩,售卖的东西也更便宜简单一些。
这是向南延伸的神武大街,而自神武门出来后,向西向东也各有一条长街。
东街名为长安街,六部衙门便设在此处。
西街名为长宁街,除六部衙门之外的办事地点,比如大理寺、御史台等则都在这边。
轿夫抬着软轿朝长安街而去,他们步伐很稳,几乎没有什么颠簸。
他们脚程也快,不多时轿子就已经被抬到了吏部衙门门口。
楚九辩下了轿,衙门当值的小厮见过礼后,便引着轿夫们去往专门的停歇处,待到楚九辩何时需要用轿,也能随叫随到。
“王郎中何在?”楚九辩问另一个小厮。
小厮忙道:“回大人,小的方才接到萧大人的信儿后就着人去请了王大人,这会儿应该快到了。
”
果然,他刚说完没多久,便有一身着绯红色官袍的中年男人从内院走出来,脚步匆匆。
远远见着楚九辩后,对方脸色便更显焦急,只是即便如此,他也没有失态,依旧步履稳健,行止端方。
这就是王家子弟,在外无论何时都要维持好仪态。
楚九辩迈步朝对方走去,待到走近,这位王郎中便立刻作揖告罪:“下官接到消息便忙赶来了,没成想还是晚了,请大人恕罪。
”
“无妨。
”
本也是他那四位轿夫脚程太快。
“多谢大人。
”王郎中又是一揖,“大人里面请。
”
楚九辩随着他的步伐进了衙门所在的院子,六进的院子,比他住的瑶台居大了将近五倍。
“大人,咱们吏部下设四司。
”王郎中介绍道,“这前面四进的院子里,便分别是文选司、考功司、验封司和稽勋司,各有郎中一人,员外郎两人,并其他属官每司二十人上下。
”
视线扫过院子,可以见到不少抱着竹简来回的大小官员。
众人都知道王郎中的身份,见他对楚九辩毕恭毕敬,便知晓楚九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