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殿试开始(3/3)
着这些人也都心情各异。
他们都知道楚九辩设置这个殿试的目的是什么,不过是为了彰显这些学子的才华,借此机会替这些学子扬名。
如此,待到之后朝中有什么位置缺人,这些学子便能理所当然地顶上来。
只是不知这用科举手段选上来的学子,到底有几个得用的。
藩王们也各有心思。
科举出现后,他们就同世家一样扩大了招收人才的途径和数量,从本来报名科举的人里挖走了许多。
如今站到这里的,可以说都是他们挑剩下的。
当然,也有些不愿与藩王世家扯上关系的,比如谈、严两位大儒。
今日他们更关注,自然也是这两人。
楚九辩看着这些学子,却没什么复杂的想法。
这就是他们之后要培养的人才了,瞧这一个个的,不说年轻的陆尧和谈雨竹等人,便是年岁大些的谈济几人,也都瞧着年轻了许多,意气风发的模样。
一众学子以排名靠前的陆尧、谈雨竹与张二等五人为首,一路行至最前方的位置,躬身朝上首的皇帝见礼。
楚九辩收回视线看向前方,看到秦枭正也看着学子们。
似乎是察觉到了他的视线,秦枭便朝他看过来,可楚九辩竟下意识避开,没看他。
楚九辩很清楚方才秦枭为何会忽然发作,找剑南王与定北王的茬。
但正是因为清楚,他才不知道该如何看待秦枭。
然而他这般时不时的别扭和疏离,以及时不时表现出来的对秦枭的亲近,甚至偶尔放任男人对自己做些越界举动的行为,其实在外人看来就是若即若离,好似是在耍秦枭玩。
秦枭望着青年微微绷紧的下颌,指尖轻轻敲了敲座椅扶手。
皇位之上,百里鸿叫了平身。
众学子便礼仪姿态极好地起身,便是有人手都因为紧张激动而在抖,可表现出来的模样仍然是镇定的,是完美无缺的。
这都是此前他们在青云楼中的,从那些侍奉的宫人身上学来的规矩。
他们中许多人不知朝中局势,但这么长时间互相聊天交流,自然也知道了些内情。
比如皇帝与宁王,还有仙人转世的楚太傅是“皇权党”,他们与把控朝堂的世家党,以及地方上的藩王实力,三方对垒。
皇帝开科举,为的就是培养他们这些学子去替换朝堂上的世家权贵。
他们中有些人知道其中凶险,但已经走到了这一步,且此前都已经拒绝过藩王和世家的招揽,自然就是想要为皇帝、为大宁效力。
而更多的人则根本不知其中凶险,但却已经天然地偏向了给他们创造改变命运机会的皇帝,便也想要表现得更好些,不给皇帝丢人。
学子们纷纷落座,殿试便算是开始了。
只见隐在暗处的宫人们鱼贯而出,手中捧着崭新的笔墨纸砚,放到诸位学子面前的桌上。
当然,得到这文房四宝的只有经义、算学、刑狱、工学与女医五个科目的学子。
前三个不用说,都需要正常答题,也必须要懂文墨,更要会写字。
百里鸿手里早就准备好了,殿试第一轮时,需要这三门科目的学子回答的问题。
此刻他将三张字条从袖间拿出来递给洪福,洪福便拿着字条高声唱读其中内容。
算学题的内容,是以河西郡为例,提供了一块农田的具体数据,叫学子们算出需要缴纳的税,以及将这块地分成几份才公平,按照大宁律,这么多的田地该属于多少人口等等。
刑狱题,则是一段真实案例和一段虚拟案例。
真实案例便是说,有两位富家子弟在朝廷命令禁止使用曼陀罗,可他们却还是用了,还大言不惭说无人能治得了他们等等,如此,该如何判?
虚拟案例大概就是说一位位高权重者常年贪污受贿,但他对朝廷也确实有些贡献,可他又残害忠良,证据又隐藏地极好没被发现,该如何判?
如此两道题念出来,殿内绝大多数人都变了脸色。
那算学题名为算税目,其实是直指世家兼并土地、隐瞒税赋之事。
而那刑狱题,直接又把萧家和陆家的脸面拿出来踩踏,而后又以“位高权重者”指代,说他们贪污受贿之事。
这都是秦枭与楚九辩的明示,他们是要告诉所有人,他们就要开始清算总账了。
洪福继续,念了经义题目。
这题目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
就是叫学子们想一想要如何提高大宁百姓的生活水平,要求是主要从经济方面来说。
大宁经济可以说是一个格外矛盾的发展。
重农抑商,但世家权贵、各地豪族,乃至于皇室,都在做生意,商人的地位低下,但他们的生意却没受到影响。
甚至大宁的宵禁都很晚,京中甚至还开放了早市和夜市。
因而大宁的商品经济其实是发展的不错的,只是还未形成一定的模式,一切就都显得很混乱。
经义科目的学子们这一路考上来,其实都知道这“策论”该如何去写了。
他们细细思考,便知道这题目到底问的是什么,不多时便纷纷落笔开始整理思路。
这三门需要纸笔的科目都已经开始答题。
洪福又读了工学科目的考试内容——要他们改良耕地用的犁,或者画出一座可以建成且稳固的大型桥梁,需要横跨运河的那种。
二选一即可。
念罢,已经有宫人抬了大宁现在常用的犁放到殿中,需要的学子可以过去细细查看。
工学的学子共十人,但其中读过书的只有包括严瑞在内的两人,剩下八人只是会写字罢了,之所以给他们纸,是为了让他们画设计图。
眼下这些学子便有的去研究犁,有的已经开始在纸上写写画画,一个个眉心紧蹙。
三位女医也都识字,不然也不可能学得会医书。
楚九辩念及她们的水平到底不算太高,便只考她们辨认十种较为小众的草药,而后又请了三位嬷嬷出来,请女医给她们把脉,瞧出她们的病症,再对症下药开方子。
以上都是需要用到纸笔的科目。
剩下十三位女红科目的学子们,得到的就是崭新的南疆绸缎庄的丝帕,以及丰富的针线。
又提供了几张图纸,需要学子们在规定时间内绣出图中某个花样即可,唯一的要求,是她们要对花样进行改造,加入自己的创造。
最后的农学学子共十人,都是地里出来的庄稼汉。
不知是不是年纪大的都不愿冒险,因而这农学学子们竟都是青壮年,捂了一个冬天倒是比此前白了些,但还是一个个瞧着就皮肤黝黑,健康又精神。
因为不识字,所以他们这一路考上来,都是考官口头问关于农学的知识,他们就口头回答,再有专门的人在一旁记录他们说的话,最后呈到楚九辩手里。
眼下,依旧是需要人问,他们才能口头作答。
而此次问他们问题的,不是考官,也不是皇帝,而是楚九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