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刘邦斩蛇起义,沛县聚众称沛公(2/3)
紧按住:“萧兄放心,我自有分寸。
他日归来,必当加倍奉还!”随后,刘邦与众人一一拥抱告别,曹参拍着他的后背,叮嘱他“遇事多思量,切勿冲动”;夏侯婴则悄悄塞给他一把磨得锋利的匕首,让他防身。
月色如水,洒在泗水河畔,众人的身影被拉得很长很长,满是离愁别绪,最终在几声哽咽中,洒泪而别。
队伍启程后,刘邦刻意放缓了行军速度。
按照秦廷的规定,每日需行军五十里,他却只让众人走二三十里便扎营歇息,还特意选在有水源、有树荫的地方安营。
每日扎营后,他都会拿出萧何给的碎银,让手下的人去附近的村镇买些酒肉,分给民夫们食用;晚上还会亲自提着灯笼,到各个帐篷中看望年老体弱的人,为他们掖好被褥,叮嘱他们量力而行,不必勉强。
可即便如此,民夫们脸上的忧虑依旧挥之不去——骊山皇陵工地的惨状,早已通过逃亡的刑徒传遍了关东大地。
有一名从骊山逃回来的刑徒,曾在沛县街头哭诉:那里的监工像饿狼一样盯着民夫,铁鞭抽在身上便是一道深可见骨的血痕,不少人累得吐血而亡,尸体就像垃圾一样被扔到乱葬岗,野狗撕咬尸体的声音日夜不绝,空气中永远弥漫着血腥味与腐臭味。
恐惧像瘟疫一样在队伍中蔓延,民夫们夜里常常在帐篷里偷偷哭泣,思念家中的亲人,有的甚至在梦中喊着“娘”“妻儿”。
行至丰西泽时,又有十几名民夫趁着夜色,撬开帐篷的缝隙,冒着被抓住处死的风险,悄悄逃了出去。
次日清晨,刘邦亲自清点人数,点完后脸色凝重——原本五百人的队伍,如今已只剩三百余人。
他走到路边的土坡上坐下,从怀中掏出酒壶,拔开塞子猛灌了几口烈酒,辛辣的酒液却压不住心中的沉重。
天边的残月还未完全隐去,清冷的月光洒在他身上,投下长长的影子。
他望着远方骊山的方向,山峦在晨雾中若隐若现,心中已然明了:照此下去,不等抵达骊山,民夫便会逃得一干二净。
而根据秦律,押送民夫若有逃亡,押送官当处以腰斩之刑,即便侥幸抵达骊山,以那些监工的残暴性子,自己也未必能活下来。
“与其白白送命,不如另寻一条生路!”刘邦猛地将酒壶往地上一摔,酒壶碎裂,酒水渗入泥土,他眼中闪过一丝决绝。
沉思许久,刘邦猛地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尘土,将酒壶的碎片踢到一旁,大步走到营帐中央。
他命人架起几堆篝火,火焰“噼啪”作响,照亮了夜空;又让人拿出仅剩的酒肉,一一摆在篝火旁的石头上,随后高声喊道:“诸位兄弟,都到篝火旁来,我有话要说!”民夫们闻言,纷纷走出帐篷,一个个面带疑惑地围在篝火旁,有的还揉着惺忪的睡眼,不知道这位亭长要做什么。
火光映照着众人疲惫不堪、面黄肌瘦的脸庞,有的人脸上还带着未干的泪痕。
刘邦拿起一碗酒,举过头顶,声音洪亮而沉重:“诸位兄弟,我们都清楚,骊山之行乃是九死一生。
如今不过走了几日,便已有十几位兄弟逃亡。
照此下去,不等我们抵达骊山,队伍便会散伙。
我作为押送官,按秦律当被腰斩;而诸位兄弟即便到了骊山,也难逃被累死、打死的下场,最终连尸骨都回不了家乡!”众人闻言,纷纷低下头,肩膀微微颤抖,发出压抑的啜泣声,有几人甚至忍不住哭出了声。
刘邦见状,将碗中的酒一饮而尽,猛地将酒碗摔在地上,“哐当”一声碎裂开来,他沉声道:“我刘邦素来不做伤天害理之事,更不愿让诸位兄弟白白送命!今日,我便放尔等归去,各自寻条生路,回家与妻儿父母团聚!至于官府那边,我自会一力承担——就说民夫尽数逃亡,我无力追捕,从此亡命天涯便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民夫们闻言,先是惊愕地瞪大了眼睛,嘴巴微张,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整个篝火旁瞬间鸦雀无声,只有火焰燃烧的“噼啪”声。
片刻后,一名头发花白的老民夫率先反应过来,“噗通”一声跪倒在地,老泪纵横地喊道:“亭长大恩大德,我等永世不忘!来世做牛做马,也要报答亭长的救命之恩!”其余人也纷纷跪倒,一时间,篝火旁跪倒了一片,哭喊声、道谢声此起彼伏,响彻夜空。
其中有十余名壮士,皆是身材魁梧、面色刚毅之人,他们没有跪倒,而是相互看了一眼,快步走到刘邦面前,郑重地拱手行礼,为首的一人朗声道:“亭长如此仗义,宁愿自己亡命天涯,也要放我等生路,此等恩情,我等无以为报!我等皆是无家可归之人——有的父母被秦吏逼死,有的妻儿死于徭役,家乡早已没有牵挂。
不如随亭长一同逃亡!纵使前路是刀山火海,我们也绝不退缩,愿为亭长效犬马之劳,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刘邦见状,心中大喜,连忙上前一一将众人扶起,双手用力握住为首壮士的手臂,拍着他们的肩膀道:“好兄弟!有你们相助,何惧之有!从今往后,我们便是同生共死的兄弟,有福同享,有难同当!”随后,刘邦与众人围坐篝火旁,将酒肉分而食之,众人一边饮酒,一边诉说着对秦王朝的怨恨——有的诉说亲人被苛税逼迫致死的惨状,有的讲述被秦吏欺凌的经历,越说越是悲愤。
刘邦则与众人商议未来的出路,最终决定前往芒砀山藏身,待时机成熟再做打算。
众人饮酒畅谈至深夜,篝火渐渐熄灭,天边泛起了鱼肚白。
夜半时分,万籁俱寂,只有虫鸣声在草丛中此起彼伏,偶尔传来几声夜鸟的啼叫。
刘邦带着这十余名壮士,趁着夜色,悄悄收拾好简单的行囊,抄小路向芒砀山方向逃亡。
芒砀山地处沛县与砀郡之间,山高林密,沟壑纵横,还有大片的原始森林覆盖,林中藤蔓缠绕,便于藏身;且山中常有猎户出没,熟悉地形,还能寻得野果、野兔等食物,是绝佳的藏身之地。
一行人借着月光,在小路上快速前行,脚步轻盈,尽量不发出声响。
行至中途,一条狭窄的山道前,在前探路的一名壮士突然脸色惨白地跑了回来,声音带着颤抖,慌张地禀报:“亭长,前、前方小路中央有一条巨蛇挡路!那蛇身粗如水桶,通体雪白,没有一丝杂色,脑袋比斗还大,一双眼睛像灯笼似的,正吐着长长的信子,死死盯着小路入口,模样甚是吓人,我们、我们不如绕道而行吧!”此时刘邦已饮了数碗烈酒,醉意上涌,胸中豪气顿生,哪里肯惧一条蛇。
他拔出腰间的青铜佩剑,剑刃在月光下闪着森寒的光芒,用力一挥,剑风呼啸,高声道:“壮士行路,当勇往直前,披荆斩棘!区区一条蛇,何足惧哉!若连一条蛇都不敢对付,日后如何成就大事,如何推翻暴秦,为天下百姓报仇!”言罢,他大步流星地向前走去,腰间的酒壶随着脚步晃动,发出“哐当”的声响,声音在寂静的山道中格外清晰。
众人紧随其后,走到山道入口处,果然见一条白蛇横卧在路中,足有丈余长,蛇身盘起,像一座小小的雪丘,通体雪白如玉,在月光下泛着冷光。
它的脑袋高高抬起,比寻常的斗还要大,一双琥珀色的眼睛在黑暗中闪着幽光,正死死盯着众人,分叉的信子“嘶嘶”地吐着,带着一股浓烈的腥气扑面而来,令人作呕。
随行的壮士们虽都是在市井中摸爬滚打、不怕死的汉子,却也从未见过如此巨大的白蛇,被它狰狞的模样吓得浑身发颤,不由自主地后退了半步,手中的棍棒握得紧紧的,手心全是冷汗。
刘邦却毫无惧色,双脚稳稳站定,深吸一口气,大喝一声——这一声喊如同惊雷炸响,震得山道两旁的树叶簌簌掉落,林中的夜鸟惊得四散飞逃。
他双脚猛地蹬地,身形如同离弦之箭般纵身跃起,手中的佩剑带着凌厉的风声,朝着白蛇的七寸要害狠狠劈去。
那白蛇受惊,猛地窜起,张开血盆大口,露出锋利的毒牙,便要向刘邦咬去,却终究慢了一步。
只听“噗嗤”一声脆响,剑刃精准地劈中白蛇的七寸,鲜血如同喷泉般喷涌而出,染红了路面的碎石,溅了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