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接连的“意外”(2/3)
或情感纠纷。
社交媒体上的动态显示,他最近还在积极计划家庭旅行,完全不像是会有自杀念头的人。
下午三点,法医初步报告出来了:死亡原因为高处坠落导致的多发性损伤,死亡时间在凌晨一点至三点之间。
体内未发现酒精或常见毒药物。
就在林宸研究报告时,陈建国接了个电话,脸色逐渐变得凝重。
挂断电话后,他看向办公室里的众人:“又一起意外死亡。
着名画家王海洋,今天上午被发现在自家游泳池溺水身亡。
”
张猛挑眉:“接连两起意外?有点巧啊。
”
陈建国摇摇头:“不,这是本周内的第三起了。
前天还有一位年轻的女科学家,因突发急性过敏反应抢救无效死亡。
”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办公室内顿时安静下来。
多年的刑警直觉让所有人都感到了一丝不寻常。
林宸抬起头:“这三起案件有什么共同点吗?”
“都是意外死亡,死者都是各自领域的精英人才。
”陈建国语气沉重,“而且,每起案件都有一些解释不通的细节。
”
张猛吹了声口哨:“这下有意思了。
”
陈建国沉思片刻:“林宸,你把这三起案件的材料都调出来,仔细研究一下。
张猛,你去跟进画家的溺水情况,我要知道每一个细节。
”
林宸立即行动,将三起案件的材料整理出来,铺满整个办公桌。
投资精英张明远坠楼、画家王海洋溺水、女科学家李梦突发过敏反应死亡——表面上看毫无关联的三起悲剧,却在他心中激起了一阵涟漪。
他注意到第一个细节:三位死者都在近期抱怨过眼睛疲劳或不适。
张明远想配防蓝光眼镜,王海洋在社交媒体上提到创作时眼睛干涩,李梦的同事回忆说她上周曾说过眼睛累。
第二个共同点:所有死亡都发生在密闭或私人空间内,没有目击者。
第三个共同点:每位死者的工作都需要高度专注和创造力,他们都是那种会全身心投入工作的类型。
林宸站在白板前,开始绘制时间线和关系图。
三位死者居住在城市的不同区域,从事完全不同行业,社交圈没有重叠,生活中似乎毫无交集。
但是,多年的犯罪心理学研究告诉他,过于完美的“无关联”本身就可能是一种关联。
“发现什么了吗?”赵思妍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技术警官刚刚结束了对另一个案件的技术分析工作。
林宸没有回头,目光仍然停留在白板上:“三起意外死亡,太巧了。
”
赵思妍走到他身边,看着白板上的信息:“概率上来说,不是完全不可能。
”
“但概率很小。
”林宸指出,“尤其是这种高端人才接连意外死亡的情况。
”
赵思妍推了推眼镜:“你怀疑是连环杀人案?但手法完全不同啊——坠楼、溺水、过敏反应。
这可不是一般连环杀手的模式。
”
“正因为不寻常,才更值得怀疑。
”林宸转身面对她,“帮我个忙,查一下这三位死者最近三个月内的通讯记录、网络活动轨迹和消费记录,看看有没有什么交叉点。
”
赵思妍挑眉:“这可是个大工程,需要手续的。
”
“陈队已经批准了。
”林宸递给她一份签字的申请单,“他说他的直觉告诉他这事不简单。
”
赵思妍接过申请单,点点头:“好吧,给我点时间。
不过你别抱太大希望,可能真的只是巧合。
”
然而,就在赵思妍开始她的技术侦查工作时,林宸已经有了一个模糊的猜想。
他想起了警校时期研究过的一种极为罕见的犯罪模式——不是通过直接暴力,而是通过精心设计的心理暗示和环境操控,诱导目标自我毁灭或陷入致命危险。
这种犯罪几乎无迹可寻,因为凶手从不直接接触受害者,甚至可能从未与他们有过任何直接交流。
傍晚时分,张猛带着画家溺水的初步调查结果回来了。
王海洋,45岁,当代着名油画艺术家,当天上午被助手发现漂浮在自家别墅的游泳池中,初步判定为游泳时突发抽筋或心脏病导致溺水。
“但有个奇怪的地方。
”张猛汇报时说,“现场发现他的防晒眼镜断裂了,镜片有刮痕,像是被什么坚硬的东西划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