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中元(2/3)
怕的鬼,是你从未见过的鬼。
而你已经认识的鬼,就不可怕了,因为他们曾经是人,曾经爱过,痛苦过,就像我们一样。
”
中元节提醒我们,死亡并不是终点,遗忘才是。
只要还有人记得,还有人祭奠,逝去的人就以某种方式“活着”。
我朋友小陈的父亲五年前去世了。
每年中元节,小陈都会回老家,和母亲一起准备祭品。
他告诉我,第一年他觉得这很形式主义,甚至有点尴尬——对着空气说话,假装父亲还在。
但第二年,第三年,他渐渐体会到了这个仪式的意义。
在准备祭品的过程中,他和母亲会回忆起父亲生前的点点滴滴:他爱吃什么,喜欢什么,有什么习惯和小毛病...
“慢慢地,我不再觉得是在完成一个任务,而是在和妈妈一起,用这种方式纪念爸爸。
”小陈说,“那一天,我们会觉得爸爸真的回来了,就坐在他常坐的那张椅子上,微笑着看我们忙活。
”
中元节的夜晚,小陈和母亲会坐在院子里,摆上两把椅子——一把给自己,一把给父亲。
他们会聊这一年来发生的事,就像父亲从未离开一样。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有时候,风吹过,树叶沙沙响,我就觉得是爸爸在回应我们。
”小陈笑着说,“我知道这可能是自我安慰,但又有什么关系呢?它能让我和妈妈感到安慰,感到爸爸还在我们生活中有一席之地,这就够了。
”
四
现代生活中,中元节的许多习俗正在被简化甚至遗忘。
城市里很少看到大规模的祭祀活动,许多年轻人已经不了解这个节日的意义。
但这几年,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中元节正在以新的形式回归。
我有个95后的表妹,她在互联网公司工作,是个标准的现代都市女性。
去年中元节,她居然在朋友圈发了一张照片——她自己做了一桌菜,摆了两副碗筷,配文是:“给爷爷奶奶留个座,相信你们来看我了。
”
我问她怎么突然重视起中元节了,她说:“以前觉得这是老一套,但现在觉得,这是个很温暖的节日。
忙碌的生活中,总需要某个日子,专门用来怀念离开的人。
”
表妹还说,她的一些朋友会在中元节这天去烧纸钱,不是为了迷信,而是作为一种情感宣泄。
“就像西方人有万圣节,我们也有自己的鬼节,但我们的鬼节更温情,更注重对亲人的怀念。
”
这让我想到,传统节日的意义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它给予我们一个机会,去表达平时难以表达的情感。
五
中元节也是关于团聚的节日——不仅是活人的团聚,更是生死两界的团聚。
想象一下:一年中只有这一天,那些分离已久的灵魂能够重返人间,看看自己牵挂的人,看看曾经生活过的地方。
他们看到世界变了样,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曾经的小巷变成了宽阔的马路,孩子们长大了,孙辈们结婚了,家里添了新成员...但他们最关心的,恐怕还是那些他们爱过的人过得好不好,开不开心。
我有时会想,如果我去世的亲人真的能回来,他们最想看到的是什么?肯定不是我们愁眉苦脸的样子,而是我们过得幸福、充实,怀着爱继续生活。
所以,中元节不只是祭奠逝者,更是提醒生者:珍惜眼前人,珍惜当下时光。
六
说到中元节的禁忌,其实不必过于恐惧。
许多禁忌的初衷是表达对未知的敬畏,以及对逝者的尊重。
比如晚上不要在外逗留,最初是因为古代没有路灯,夜晚出行本身就不安全,加上七月多雨,道路泥泞,容易发生意外。
于是人们便将这种安全隐患与鬼魂归来联系起来,形成了一种警示。
女人不要穿红色衣服,是因为红色醒目,容易引起注意——无论是活人还是“亡灵”的注意。
在古代,晚上一个女子独自出行本就危险,更别说穿着显眼的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