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书院蓝图(3/3)
是要跟国子监争高低,是要补大明的缺!补那些‘能做事、会做事、肯做事’的人才的缺!”
殿内静得能听见香炉里香灰落下的声音。
文官们有的低头捻须,眼神里多了几分思索;有的年轻官员悄悄抬眼,看向朱允炆的目光里少了几分抵触;连柳翰林都张着嘴,半天没说出反驳的话——那些话像锤子,砸在他心里固有的想法上,砸出了一道缝。
朱元璋的目光,在朱允炆挺直的脊梁和柳翰林泛红的脸颊间转了转,手指轻轻敲击着龙椅的扶手,节奏慢而稳。
他忽然想起上月去琉璃窑的场景——匠户们捧着新烧的琉璃瓦,眼里的光比瓦还亮,一个老匠户拉着他的袖子,哽咽着说“这辈子没见过这么透亮的瓦,将来儿子也能学这手艺,不用再饿肚子了”;又想起昨日户部的奏报,江南新丈量的田亩,竟比往年多了两千顷,因为算学先生教了新的丈量法,把以前漏算的边角地都算清了——这些,都是“格物”的好处,是实实在在的百姓笑脸,是大明的底气。
可他也清楚,柳翰林们的担忧不是假的。
士大夫是大明的梁柱,从开国到现在,靠的就是这些读书人治国理政。
若真让他们寒了心,这江山怕是要晃——就像织锦,经线断了,纬线再密也织不成布。
良久,朱元璋终于开口,声音不高,却像锤砸在青石上,震得殿内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允炆所言,不无道理。
”
柳翰林的身子一僵,刚要张口,就听皇帝继续说:“治国如织锦,经义是经线,实务是纬线——少了哪一根,都织不成好料子,都暖不了百姓的身。
”
他看向那几位还躬身跪着的翰林,语气缓了缓,像在安抚,也像在讲道理:“你们忧心学风,心是好的。
可‘格物’二字,本就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这也是儒经里的话,怎么就不能专门学了?难道圣贤说的话,只算半句?”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目光落在朱允炆身上,锐利里多了几分期许,还有几分考验:“朕准奏。
就令营造司筹办格物书院,皇太孙朱允炆,兼领第一任山长,总领书院诸事。
”
朱允炆的眼睛一亮,刚要谢恩,却听朱元璋话锋一转,声音里多了几分郑重:“但有一条——书院的经义课,得由翰林院择优选博士授课,课程要报内阁备案。
经义不能偏废,实务也不能冒进,既要养‘会做事’的人,也要养‘懂道理’的人,明白吗?”
这是妥协,也是平衡——既给了朱允炆办书院的权,让格物之学能落地;也给了士大夫们一颗定心丸,让他们知道经义不会被丢弃。
“孙臣领旨!谢皇祖父!”朱允炆深深拜下,额头碰到地砖时,心里的热流竟比琉璃窑的火还烫。
他知道,自己赢了——经义课虽加,可书院的魂、书院的方向,都在他手里。
将来,这里会走出能治水的人,能造器的人,能让百姓过好日子的人。
殿外的晨光,恰好落在他的官袍上,把“皇太孙”补子上的龙纹映得格外鲜亮,像在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
退朝时,奉天殿的铜铃终于晃了起来,声音清脆,像在唱一首轻快的歌。
朱允炆走出殿门,抬头望着湛蓝的天,风里带着初春的暖意,吹得他的衣摆轻轻飘起——这风,竟让他想起前世在大学实验室里的日子。
那时他总说,知识是星火,只要有人传,有人接,就能烧遍原野,照亮黑暗。
如今,在这大明的天空下,他终于筑好了第一个“星火台”——格物书院。
“殿下,要不要回东宫歇息片刻?您从清晨到现在,还没喝口热茶呢。
”内侍轻声问,手里捧着刚温好的茶盏。
朱允炆却摇了摇头,转身往营造司的方向走,脚步比来时更轻快:“不歇。
去看看书院的选址,之前跟营造司的匠师约好了,要选个向阳、开阔的地方。
还要拟个招生的章程——咱们得挑第一批‘星火’,得给他们备好照亮路的‘灯塔’,不能让他们走弯路。
”
阳光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落在宫道的青石板上,像一条延伸向未来的路。
远处,工部的匠人正扛着木料走过,见了他纷纷躬身行礼,眼里带着几分敬重——他们听说了,这位皇太孙要开书院,教大家真本事。
朱允炆笑着点头,忽然想起奏疏里自己写的那句话:“书院非宫墙,是大明的窗口——开窗,才能让光进来;开窗,才能让星火出去。
”
他知道,这扇窗刚推开一条缝,往后还有无数的风雨——可能有士大夫的非议,可能有办学的难题,可能有未知的阻碍。
可只要这星火能烧起来,只要第一个“会做事”的人能走出去,总有一天,这星火会传遍大明的每一寸土地,照亮整个原野。
风又吹来了,带着泥土的清香,带着希望的暖意。
朱允炆加快了脚步,走向营造司的方向——那里,有他的书院,有大明的未来。
喜欢大明基建录请大家收藏:()大明基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