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八珍备席上,五味入羹汤(1/3)
老师进来后说了几句,就是周末注意安全、作业要完成之类的话。
感觉老师看了他一眼,也许是他敏感了,估计对他这个留学归来的失望吧。
然后就放学了。
杨皓赶紧收拾完东西,起身往外走。
有同学问:“真不去踢球?”
杨皓回了一句:“真不去。
”然后他就下楼,骑着自行车往家赶了。
今天是周末,按照家里的习惯,不是舅舅家就是姑姑家来做客。
要不就去他们家,轮着来,每周都要聚。
以前老家(北京话,指老人)在的时候没走这么勤快,反而老人去世了走动频繁了。
还要安抚妈妈,所以杨皓需要早点回去买菜、炒菜。
做一顿好吃的,估计顶点用。
虽然在前世他30岁后才开始自己做饭,那是他吃外卖吃恶心了。
但在这世,他却不得不承担起这些责任。
那也怨他,有一次爸妈吵架,老妈一赌气不摸炊具,咋就说是“又”呢?真是邪门儿。
老爸不会,好像70年代以前的男人都不会做饭。
他自己抖机灵做了一桌菜,这可是前世加上这世学的,上辈子的手艺也就那么回事儿,这辈子跟着前世差不离儿。
家里俩忙人儿,一有事儿就往他手里塞钱,让他外头馆子里开荤。
他呢,吃多了,跟人家饭店大师傅学了不少手艺,南来北往的菜系学了个遍,各种派系风格厨艺,尤其对鲁菜,川菜,东北菜,西北菜,那几样儿特别中意。
为了自家那张馋嘴,也是豁出去了。
这会儿一边儿往家溜达,一边儿脑子里过筛子,想着怎么把事儿给说得熨帖。
杨皓家离学校没多远,暂且就叫它家吧。
准确来讲,他家所处的地儿,是他舅舅原先的工作单位办公楼,这儿以前是中国石油大学的老地方,等这大学搬到昌平的新校区以后。
现如今已然变成中国石化研究院了。
杨皓记得上辈子这儿一直都是中国石化研究院,也不晓得为啥如今给卖喽。
这大院有好几栋办公的大楼,地儿可不小,虽说跟家属院是通着的,可现下已然被隔开喽。
实际上这里一大片区域以前都属于石油部。
杨皓不禁感叹,世事无常。
关于他们为何住在这里,杨皓自己也不是很清楚,自个儿也稀里糊涂,他就知道他妈跟他提过一句,说是这一片儿大院儿是咱家掏腰包置下的地皮。
不过,听着那意思,好像是中石化硬往咱手里塞似的,连海淀区政府也出面撮合了这件事。
这西边儿,就是富润家园,2000年交的房,贴着学清路,再往深处走,才是那石化研究院,对面儿呢,就是中国农大。
往后说,15号地铁还得从咱们这儿穿堂门呢。
回想起上个世纪之交时,学院路包括延伸路段学清路,压根儿就不是个繁华的地段呀。
除了几所大学,剩下的就是村子跟大片大片的庄稼地,再没别的了。
当时的社会和政府真的是缺钱呀,按现在来这可都是实打实的黄金地段呀,说卖就卖了。
包括电子六所,就是华胜公司前身,也在学清路,不也卖了吗。
想不通父母为什么要买这个地方。
没啥用呀,估计是顶账给的。
北京机床厂那个确实破产了,技术产品都不行。
可是中石化按说不缺钱呀。
那会儿杨皓放假就去厂里玩,记得很清楚,他们家的汽修厂就座落在海淀那个汽车验车场旁边儿,跟东升村紧紧挨着,与往昔的北京机床研究所距离也挺近的。
记得上辈子,那机床研究所的车间后来被改造成了商场,足足有三座偌大规模的厂房呢!
可谁能料想到,这一世,它不知怎地就变成了杨皓自家的产业咯。
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