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曰:窜三苗于三危,四(《神异经》“四”作“西”)裔,为人饕餮,淫佚无理,舜窜之于此。
(出《神异经》) 西方边远的地方有一种人,面目手脚都是人的样子,但腋下长有翅膀,不过不能飞,名称叫苗民。
《
苗民为人贪吃、纵欲放荡,没有伦理,所以舜才把他们流放到那里。
” 奇肱 奇肱国,其民善为机巧,以杀百禽。
能为飞车,从风远行。
汤时,西风久下,奇肱人车至于豫州界中。
汤破其车,不以示民。
后十年,东风复至,乃使乘车遣归。
其国去玉门西万里。
(出《博物志》) 奇肱国的百姓擅长制作巧妙的机械,来杀死各种禽鸟。
还能制造飞车,随风飞到很远的地方。
商汤的时候,总是刮西风,所以奇肱的飞车飞到了豫州一带。
商汤打落了他们的飞车,也不把飞车给百姓看。
以后过了十年,东风又刮起来了,于是让他们乘着飞车归国了。
他们的国家在玉门西边有一万里。
西北荒小人 西北荒中有小人长一寸,其君朱衣玄冠,乘辂车,马引,为威仪居处。
人遇其乘车,抵而食之,其味辛。
终年不为物所咋,(“物”字“咋”字原空缺,据许本、黄本补)并识万物名字。
又杀腹中三虫,三虫死,便可食仙药也。
(出《博物志》) 西北边远的地方有种小人,高只有一寸。
他们的国君身穿红衣。
头戴黑帽,乘坐着马拉的大车,住处十分庄严、讲究。
人类如果遇到乘车的小人国皇帝,把他抓住吃下去,味道很辣,以后就不怕任何东西了,并能识别各种东西的名字,还能杀死人肚子里的寄生虫。
寄生虫死了,就可以服用仙药了。
于阗 后魏,宋云使西域,行至于阗国。
国王头著金冠,以鸡帻,头垂二尺生绢,广五寸,以为饰。
威仪有鼓角金钲,弓箭一具,(“具”原作“门”,据明抄本改)戟二枚,槊五张。
左右带刀,不过百人。
其俗妇人袴衫束带,乘马驰走,与丈夫无异。
死者以火焚烧,收骨葬之,上起浮图。
居丧者剪发,长四寸,即就平常。
唯王死不烧,置之棺中,远葬于野。
(出《洛阳伽蓝记》) 后魏时宋云出使西域,到了于阗国。
那里的国王头戴金冠,像鸡冠,冠上垂着二尺长的生绢,宽五寸,以此作为装饰。
仪仗有皮鼓、号角、铜锣、一副弓箭、两把戟、五把槊。
带刀侍从不超过一百人。
他们的妇女像男人一样穿长裤和衣衫,腰间扎着带子。
骑着马奔驰,与男子没有什么不同。
死了的人用火焚烧,骨头收起来埋葬,上面修起一座塔。
守丧的人要剪去头发。
等头发长出四寸,守丧期就算结束。
只有国王不烧,而是装到棺材中,远远地埋在野外。
乌苌 乌苌国,四熟之稻,苗高没骆驼,米大如小儿指。
(出《洽闻记》) 又乌苌国民,有死罪,不立杀刑。
唯徙空山,任其饮啄。
事涉疑似,以药服之,清浊则验,随事轻重,则当时即决。
(出《洛阳伽蓝记》) 乌苌国的稻米一年成熟四次,稻苗很高,能没过骆驼,米粒大如小孩的指头。
还有乌苌国的百姓犯了死罪也没有杀死的刑法,只是把犯人送到空山中,任凭他喝水吃东西。
事情如果属于可疑的,就让可疑的人服一种药,清白还是不清白就验证出来了,根据情节的轻重,当场立刻作出判决。
汉槃陀国 汉槃陀国正在山顶(“山顶”原作“须山”,据《洛阳伽蓝记》改)。
自葱岭已西,水皆西流(明抄本“流”下有“入西海”三字)。
世人云,是天地之中,其土人民,决水以种。
闻中国待雨而种,笑曰:“天何由可期也?”(出《洛阳伽蓝记》) 汉槃陀国恰好在山顶上,从葱岭以西,水都向西流。
世上的人说,这里是天地的中间,那里的人,都引水种地。
他们听说中国要等下了雨再种地,笑着说:“有什么理由要去指望天啊?” 苏都识匿国 苏都识匿国有野叉城,城旧有野叉,其窟见在。
人近窟住者五百余家,窟口作舍,设关钥,一年再祭。
人有逼窟口,烟气出,先触者死,因以尸掷窟中。
其窟不知深浅。
(出《
人们靠近洞窟住的有五百多家。
洞窟口盖上房屋,里面设置门闩,一年到洞窟前祭祀两次。
人如果靠近了洞窟的口,烟气冒出来,先接触的就会死去,于是就把尸体扔到洞窟中。
那个洞窟不知有多深。
马留 马伏波有余兵十余家,不返,居寿洽(据《水经注》三十六,“洽”当作“冷”)县,自相婚姻,有二百户。
以其流寓,号马留,饮食与华同。
山川移铜柱入海,以此民为识耳。
(出《酉阳杂俎》) 后汉光武时的伏波将军马援的部队,有十几股余部没有返回内地,留住在寿洽县。
他们内部互相联姻,繁衍到二百家。
因他们寄居他乡,所以号称“马留”。
他们的饮食跟中国人相同。
山河改道,马援当年立的铜柱已没入海中,只有这里的马留人才能找到它的位置。
武宁蛮 峡(“峡”字据《酉阳杂俎》卷四补)中俗,夷风不改。
武宁蛮好著芒心接离,名曰亭绥。
以稻记年月葬时(“稻记年”三字及“葬时”二字原空缺,据黄本补)。
以笄向天,谓之刺北斗。
相传磐瓠初死,置于树上(“树上”二字原空缺,据黄本补),以笄刺之,其后化(“其后化”三字原空缺,据黄本补)为象。
临邑县有雁翅以御者(按《酉阳杂俎》卷四“临邑县有雁翅以御者”九字系另条,疑抄纂时误写入)。
(出《酉阳杂俎》) 三峡一带的人仍没有改掉夷人的风气。
武宁的蛮子好戴着中间起尖的帽子,把它叫作“亭绥”。
用稻子的生长、收割时间来记载年月和死人埋葬的时间。
他们把束发的簪子指向天空,把这称作“刺北斗”。
相传磐瓠刚死时,放在树上,用束发簪子刺它,那以后就变成了象征。
悬渡国 乌耗西有悬渡国,山溪不通,引绳而渡,朽索相引二千里。
土人佃于石间,垒石为室,接手而饮,所谓猿饮也。
(出《酉阳杂俎》) 乌耗西面有个悬渡国。
山溪隔断了道路,便扯了绳子渡河,绳子连起来有二千里。
当地人在石头之间种地,用石头垒成房子,喝水用手捧着喝,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猿饮”吧。
飞头獠 邺鄯之东,龙城之西南,地广千里,皆为盐田。
行人所经,牛马皆布毡卧焉。
岭南溪洞中,往往有飞头者,故有飞头獠子之号。
头飞一日前,颈有痕,匝项如红缕,妻子遂看守之。
其人及夜,状如病,头忽离身而去。
乃于岸泥,寻蟹蚓之类食之,将晓飞还,如梦觉,其腹实矣。
梵僧菩萨胜又言,阇婆国中有飞头者,其人无目瞳子。
聚落时。
有一人据于民志怪。
南方落民,其头能飞,其欲所祠,名曰虫落,因号落民。
昔朱桓有一婢,其头夜飞。
《王子年拾遗》言,汉武时,因墀国有南方有解形之民,能先使头飞南海,左手飞东海,右手飞西海,至暮,头还肩上,两手遇疾风,飘于海外。
(出《酉阳杂俎》) 又南方有落头民,其头能飞,以耳为翼,将晓,还复著体。
吴时往往得此人也。
(出《博物志》) 邺鄯的东面,龙城的西南,有广阔千里的土地。
都是盐碱地,走路的人经过此处,休息的时候连牛马都得铺上毡卧在上面。
五岭以南的溪洞中,常常有头能飞的人,所以有“飞头獠子”的名称。
在头飞走的前一天,脖子上就有痕迹,绕脖子一圈像一根红线,妻和孩子便看守着。
这人到了夜晚,样子像有病似的,头忽然离开身子就飞走了。
头落在河岸边的泥中,找些螃蟹、蚯蚓之类的东西吃,将要天亮时才飞回来,像做梦忽然醒了似的,然而却觉得肚子里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