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氏族志(1/3)
贞观九年夏,长安城笼罩在闷热之中。
李承乾站在弘文馆的高阁上,望着远处工部衙门进进出出的官吏。
历时半年的《氏族志》编纂已近尾声,这部重新评定天下士族等第的巨着,即将掀起一场前所未有的风暴。
"殿下,这是最新修订的稿本。
"房玄龄将一摞竹简轻轻放在案几上,额头上还带着细密的汗珠,"按陛下旨意,以当朝官爵高低为序,皇族为首,外戚次之,崔氏已降至第三等。
"
李承乾展开竹简,手指在"博陵崔氏"几个字上轻轻摩挲。
这个绵延数百年的北方豪族,曾经连皇室都不放在眼里,如今终于要被拉下神坛。
"崔氏那边有何动静?"
房玄龄苦笑:"崔民干昨日在朝会上当场撕了奏本,称这是'数典忘祖'。
范阳卢氏、荥阳郑氏等十二家联名上书,请求陛下收回成命。
"
李承乾冷笑一声。
这些世家大族把持仕途数百年,如今要打破他们的特权,自然要拼命反抗。
他合上竹简:"明日大朝会,父皇会当廷宣布《氏族志》颁行天下。
"
"老臣担心的正是这个。
"房玄龄压低声音,"刚接到密报,五姓七望暗中联络了山东、河北的族人数百,正在赶来长安的路上。
"
李承乾眉头一皱。
这是要聚众请愿,向朝廷施压啊。
他略一思索:"传令十六卫加强城门巡查,凡有世家子弟聚集,立即驱散。
"
房玄龄刚退下,杜荷就急匆匆跑来:"殿下,出事了!国子监几十名生员突然罢课,聚集在孔庙前哭祭!"
李承乾手中毛笔一顿。
这些监生八成又是世家子弟煽动的。
他更衣出门,决定亲自去看看情况。
国子监外,孔庙前的广场上跪着几十名白衣监生,他们面前摆着孔子牌位,有人甚至披发跣足,作悲痛欲绝状。
四周围满了看热闹的百姓。
"殿下,要驱散他们吗?"杜荷小声问。
李承乾摇头:"先看看再说。
"
只见一个年约二十的监生突然站起,悲愤高呼:"《氏族志》贬抑先贤之后,实乃背弃圣人之教!吾等宁可撞死在孔庙前,也要保全士族清誉!"
这番煽动性的话语立刻引起一片附和。
李承乾眯起眼睛,认出此人正是崔民干的嫡孙崔宗之。
"去把马周叫来。
"李承乾吩咐杜荷,"再准备些凉茶和坐席。
"
不多时,马周带着一队东宫侍卫推着几辆木车而来。
车上满载凉茶、胡饼和蒲席。
"诸位先贤门生。
"马周高声道,"太子殿下闻诸位为道统请命,特赐茶水解暑。
殿下言道,朝廷修《氏族志》,正是为彰明'选贤与能'之大义,绝非轻慢圣学。
"
这番举动大出监生们意料。
他们本以为会遭到驱赶,没想到太子不仅不怪罪,还派人送茶慰问。
几个为首的监生面面相觑,气势顿时弱了三分。
崔宗之见势不妙,高喊道:"《氏族志》将崔、卢等圣贤之后贬为三等,此乃奇耻大辱!"
马周不慌不忙:"这位兄台此言差矣。
孔子有教无类,何曾以门第论人?今朝廷唯才是举,正是光大圣人之道。
"
崔宗之语塞。
其他监生闻言,纷纷窃窃私语。
马周趁机又道:"《氏族志》中新增'文学'一科,专录诗书传家者。
诸位若有真才实学,何愁家声不显?"
这一招以退为进,顿时分化了监生队伍。
不少人本就为前程担忧,听说另有晋身之阶,立刻动摇了。
不到一个时辰,请愿人群便渐渐散去。
回到东宫,李承乾对马周的表现十分满意:"卿家今日机变,甚合孤意。
"
马周却忧心忡忡:"殿下,今日虽暂时平息,但世家不会善罢甘休。
臣听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