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平籴风云(3/3)
周带来了一个坏消息:"殿下,查清了,那些蝗虫来得蹊跷。
有老农说,往年蝗灾都是自西向东,这次却是从几个方向同时出现。
"
李承乾眼神一凛:"你是说,有人故意...?"
"不错。
"马周压低声音,"有人在边境荒地秘密饲养蝗虫,然后同时放飞..."
"查!彻查!"李承乾怒不可遏,"这是要置万千百姓于死地啊!"
回到长安,李承乾立即命大理寺彻查此事。
很快,线索指向了一个意想不到的人——原荥阳郑氏的家臣郑德,此人现在竟是河间王李孝恭余党的谋士!
"果然是他们!"李承乾拍案而起,"这些世家余孽与宗室叛逆勾结,竟不惜制造蝗灾来打击朝廷威信!"
一场大规模的搜捕随即展开。
在查抄郑德宅邸时,不仅发现了饲养蝗虫的器具,更搜出了与各地余孽往来的密信,内容全是破坏新政的计划。
两仪殿内,李世民看完供词,龙颜大怒:"传朕旨意,凡参与此案者,一律处斩!家属流放岭南!"
"父皇且慢。
"李承乾劝道,"儿臣以为,首恶当诛,但从犯可酌情宽宥,发配边军效力。
至于那些不明真相被利用的百姓,不如让他们参与灭蝗,将功折罪。
"
李世民沉思片刻,缓缓点头:"就依你所言。
不过..."皇帝眼中寒光一闪,"朕要借此机会,彻底肃清这些余孽!"
贞观八年的这场"蝗灾案",最终以十三人伏诛、百余家流放告终。
朝野上下为之震动,再无人敢公开反对新政。
秋去冬来,当第一场雪落在长安城头时,李承乾站在新建的常平仓前,看着满载粮食的马车络绎不绝。
这半年来,平籴法已在全国十道推行,太仓储粮创下开国以来最高纪录。
"殿下,这是今年各州粮价汇总。
"张大素捧着账册,脸上洋溢着自豪,"最贵的也不过斗米十八文,比往年低了近三成!"
李承乾满意地点头。
粮价稳定意味着百姓安居乐业,朝廷税赋充足,这才是真正的盛世之基。
"对了,那个韦待价如何了?"
"按殿下吩咐,送去边军效力了。
"张大素笑道,"听说在陇右屯田表现不错,还改良了一种犁具。
"
正说着,一名侍卫匆匆跑来:"殿下,陛下急召!"
两仪殿内,李世民正在批阅奏章。
见太子进来,皇帝放下朱笔:"承乾,你看看这个。
"
李承乾接过奏章,是扬州刺史上表的"盐法改革建议"。
原来随着新政推行,一些有识之士也开始主动提出改革设想。
"此议甚好。
"李承乾仔细阅读后赞叹道,"现行盐政杂乱无章,若改行'榷盐法',由朝廷统一收购发售,既可稳定盐价,又能增加税收。
"
李世民欣慰地点头:"朕正有此意。
不过..."皇帝话锋一转,"此事牵涉更广,恐怕阻力会比平籴法更大。
"
"儿臣明白。
"李承乾胸有成竹,"可以先在淮南、江南两道试点,再逐步推行。
"
离开两仪殿时,雪花纷纷扬扬落下。
李承乾望着远处巍峨的宫墙,心中充满期待。
平籴法的成功只是开始,接下来还有盐法、漕运、货币等一系列改革等着他去推动。
这个因他而改变的大唐,正向着更加繁荣昌盛的未来稳步前进。
喜欢大唐太子的开挂人生请大家收藏:()大唐太子的开挂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