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预警(1/3)
1999年,晏城三月,春寒料峭。
市公安局后院一栋新腾出的二层小楼里,空气却带着不同寻常的热度。
这里,是姜凌倾注了无数心血的刑事犯罪信息数据中心。
推开厚重的防盗门,机器的低鸣与线缆特有的气味扑面而来。
原本分隔的办公室被打通,形成开阔的空间。
崭新的深灰色防静电地板铺满地面,房间中央靠墙矗立着两排银灰色服务器机柜,尽管它们庞大的身躯显得有些笨重,但在1999年初,这已是顶尖的配置。
26岁的姜凌被正式任命为数据中心主任,李斌任副主任。
住房、设备采购、安装调试、数据库构建……桩桩件件都需要无数单位协调完成。
因为7䞌银行金融盗窃案顺利侦破、经侦队集体支持、钟局力挺,姜凌在会上的发言艳惊四座,这才有了半年时间数据中心建成的奇迹。
寒假期间,梁九善代表星盾科技公司,以一份完善的《星盾科技关于晏市公安核心数据库建设方案》,力压其他投标方,顺利拿到了数据库建设的项目,并组建常驻晏城技术团队,为姜凌团队提供24小时服务与响应。
姜凌站在机柜前,环顾四周,目光扫过忙碌的身影、崭新的设备、纵横交错的线缆,最后落在忙碌的同事身上。
副主任李斌顶着一头乱发,眼镜歪在鼻梁上,正凑在一台显示器前,眉头拧成疙瘩:“这鬼……这日志格式又对不上了?老张,昨天录入规范不是强调过统一字段名吗?”
他旁边一个年轻技术警员手忙脚乱地翻着厚厚一沓打印的《数据中心初期数据录入规范细则》,嘴里念念有词:“我、我对照着呢,是‘作案工具’字段,可系统好像认的是‘使用器械’字段,唉!这个录入真是难搞。
”
角落里,刘浩然和周伟正对着一堆刚搬进来的陈年纸质案卷发愁。
刘浩然小心翼翼地翻动着一本页面泛黄卷边的卷宗,嘀咕道:“1978年6月,东城供销社盗窃案,作案人年龄28岁,绰号草上飞……这玩意儿也得一字不落地敲进去吗?还有这模糊不清的现场手绘地形图,先得扫描才能输入,唉!麻烦啊。
”
周伟叹了口气,揉了揉发酸的手腕:“组长说了,历史数据是地基,地基不牢,预警分析就是空中楼阁。
敲吧,就当练打字了。
”
李振良正在一台电脑前,与苏心婉、庄建柏一起商量着如何录入人脸素材库:“常见的眼睛类型有14种,桃花眼、瑞凤眼、垂眼、柳叶眼、杏眼、圆眼、丹凤眼……这些都要一点点地录入,莫混淆了。
”
看到眼前忙碌的景象,姜凌感觉到有一种沉甸甸的、混合着希望与压力的情绪在胸腔里涌动。
重生归来,推动技术变革以预防犯罪的理想,终于在这里有了一个坚实的、看得见摸得着的起点。
姜凌的脑海中清晰地浮现出两个月前星盾科技中标后的情景。
梁九善带着他的核心团队进驻,迅速投入核心数据库的部署和基础架构搭建。
那些灯火通明的夜晚,机房里此起彼伏的讨论声、键盘敲击声、服务器启动时的蜂鸣……梁九善清瘦的身影总是忙碌在最前线。
他亲自向李斌等人讲解数据库架构,演示初步的查询功能,那份对技术的热忱与自信,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如今,核心数据库已稳定运行,海量的历史案件信息正被一页页、一宗宗地录入。
而梁九善在搭建数据库的同时,嵌入的那个“初步预警分析模块”,亦在等待着被唤醒的时刻。
就在这时,放在控制台桌面上的内部电话骤然响起。
姜凌快步走过去拿起听筒:“数据中心,姜凌。
”
“凌姐,是我,九善。
”听筒里传来梁九善的声音,语速比平时快了一些,带着一种紧绷感。
背景音很安静,显然是在星盾公司的独立办公室。
“我在听,九善。
”姜凌的心莫名提了起来。
若是闲聊,梁九善不会在工作时间打这个内部专线。
“预警系统后台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