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逃之夭夭(2/3)
观看了一个外国人购买一块清朝嘉庆年间的白玉山子雕刻的全过程。
最后,他来到文物收购处,询问收购文物的相关事宜。
接待这个顾客的是刚刚从工艺美术品学校毕业的年轻店员解鸿昌。
他回答了有关问题后,询问对方是否有什么文物准备交售。
对方点点头,轻声道:“我有一件举世无双的文物想交售给国家,那是一个象牙镶金香筒,上面刻有朱元璋的亲笔御书。
”
解鸿昌一听,顿时兴奋起来:“东西在哪里?"
“我是外地人,东西已经带到上海来了,在亲戚家里。
小师傅,你也知道这是一件稀世珍宝,我怎能轻易带来?"
“我们可以上门看货,当场议价。
请你留下地址,约个时间。
”
“瘦高个儿”点点头,片刻,又摇摇头。
解鸿昌猜出了对方的心思:“当然,看货时我师傅会亲自出马的,他是文物专家、老技师,绝对识货,请你放心。
”
“瘦高个儿”想了想:“好吧,明天上午9点,我在城隍庙茶馆等你们。
”
当时,浙江方面的协查通报尚未发过来,文物商店还不知道杭州发生了罕见的特大文物盗窃案。
“瘦高个儿”离去后,解鸿昌即向其师傅朱聪声告知此事。
老技师一听,吃了一惊:“象牙香筒?有朱元璋的亲笔御书?难道是文物界一直在传说的‘镂夔变纹象牙箍金香筒'?那可真是稀世珍宝了!不过,我听说前几年在浙江被发现了……唔,那人是浙江来的?”
“他没说从哪里来,只说是从外地来的,不过,说话时倒是带着一点儿浙江口音。
”
“明天我们去看看货再说,如果真是那个香筒,买下后再转售给博物馆。
我们得准备一笔钱,那宝贝没有几万元拿不下来的。
我这就去向总经理汇报。
”
朱聪声走进总经理郭仁智的办公室。
巧了,郭经理正要找他。
原来,浙江方面的协查通报虽然还没到,但已经与南京、上海警方通了电话,通报了案情,请求对文物收购部门进行布控。
上海市公安局经文保处马上将有关情况电告上海文物商店、上海友谊商店、上海工艺美术品服务部、上海工艺美术工厂门市部、上海珠宝玉器商店等单位。
上海文物商店总经理郭仁智接到电话,正要向收购处负责人朱聪声布置,朱聪声却已经来汇报有关情况了。
郭仁智随即电告上海市公安局。
上海市公安局经文保处派员赶往文物商店,当面向接待那个“瘦高个儿”顾客的店员解鸿昌了解情况。
处领导研究决定:次日派侦查员化装成文物商店技师前往城隍庙,待“瘦高个儿”拿出赃物后即予拘捕,来一个人赃俱获。
当下,侦查员二赴文物商店,和商店领导会商后定下方案:由一名五十来岁的老侦查员化装成文物商店技师,和朱聪声的徒弟解鸿昌一起去城隍庙,诱得“瘦高个儿”上钩将其拿下。
郭经理遂召来解鸿昌交代了任务,并嘱其保密。
小伙子有机会体验侦查员的生活,自是兴奋得眉飞色舞,当晚辗转难眠。
次日,侦查员忻荫良化装成文物技师模样,和小伙子解鸿昌一起前往老城隍庙。
警方把时间卡得很准,两人步入茶馆,外面的广播里刚好传来9点整的报时声。
茶馆里,十几个化装成游客的侦查员也进入了各自的岗位,堵住了茶馆的进出通道,只等忻荫良发出信号便扑上去拿人。
忻荫良招呼服务员沏了一壶庐山云雾。
茶刚送上来,“瘦高个儿”已经出现在门口,探头探脑地往里张望。
解鸿昌连忙站起来招手:“来了?在这里!"
“瘦高个儿”走过来,忻荫良见他空着手,衣兜裤袋里也是瘪的,微微一怔,暗自嘀咕:这小子留着一手,看来一时还不能拿人。
这时,“瘦高个儿”在忻荫良对面坐了下来,解鸿昌给他斟了一杯茶,介绍道:“这是我的师傅,姓朱,他是我们店里最老的技师,也是国内有名的文物专家。
”
“瘦高个儿”打量“朱技师”,点点头:“老师傅,你好!”
忻荫良微微颔首:“听说你手头有一个象牙香筒,准备向本店交售,领导很重视,让我先来看看货。
你大概也知道,我们这一行的规矩是先看货,后议价。
你尽管放心,只要货真,我们一定付给你实在的价钱,决不会讹你的。
”
“瘦高个儿”说:“这个香筒是我家祖上传下来的,最近我父亲手头拮据,让我交售给国家。
实不相瞒,俗话说‘货比三家不吃亏’,我已经跑了南京、苏州,经文物商店师傅鉴定,认为货是不成问题的,也开了价钱,我怕卖贱了,所以来上海看看。
”
忻荫良要稳住他,自是附和:“可以理解,可以理解。
”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瘦高个儿”从口袋里掏出一包香烟,请忻荫良两人抽。
那两位都摇手谢绝,他自己叼了一支,取出火柴盒,却是空的。
于是站起身:“请朱师傅稍待,我去买盒火柴。
”
小卖部就在茶馆隔壁,“瘦高个儿”很快就去而复归,可不知怎么的,回来后有点儿心不在焉了,话说得很少,回答“朱技师”关于香筒的问题时也有些支支吾吾。
一支烟抽了半截,他突然说:“我还有事,马上要去见个人。
这样吧,下午我把香筒送到你们店里来,你们等我。
”
说着,“瘦高个儿”不等忻荫良表态,起身就走。
忻荫良担心露马脚,不便挽留,连忙向茶馆门口的侦查员发出了“跟踪”的号。
两名化装成游客的侦查员随即尾随在“瘦高个儿”身后。
哪知,“瘦高个儿”出了城隍庙之后越走越快,就如通常形容的“健步如飞”一般。
那是中国武术中的一种轻身术,尽管两名侦查员也算是身手不凡之辈,却没有他这份脚力。
情急之中,一位侦查员拦下了一辆三轮车,跳上去急嘱“快往前踩”。
三轮车夫一阵猛踩,总算追上了“瘦高个儿”,在其后面十来米处跟着。
这样跟了大约四五百米,“瘦高个儿”似有察觉,忽然一个急转弯进了弄堂。
侦查员跳下车正要跟进弄堂,却被车夫扯住了索要车费,待到付了车费追进弄堂,“瘦高个儿”已经从另一个出口逃之夭夭了。
上海警方精心制定的“人赃俱获”方案,就这样泡汤了。
事后知道,导致“瘦高个儿”警觉并决定逃遁的是这样一个细节:他去买火柴时,发现有两个“游客”也跟了过来,却没买什么。
他做贼心虚,三十六计走为上计,遂决定尽快离开。
“瘦高个儿”脱梢的消息迅速传到上海市公安局经文保处领导那里,接着又惊动了局领导。
中共上海市委常委、上海市公安局长黄赤波大发雷霆:“两个警察居然还盯不住一个贼?"
然而事已至此,多说无益,只有想办法补救了。
黄赤波下令:市局、各分局、各派出所立即抽调警力,在全市范围内搜寻“瘦高个儿”的行踪,务须人赃俱获!
下午5时许,普陀公安分局向市局报告:普陀区潭子湾发现一个外地来的借宿者,其年龄、外形和来沪时间与市局要求查缉的对象相符。
担心打草惊蛇,他们不敢轻举妄动,连允许借宿的那户居民也未询问过。
往下如何行动,听市局指挥。
市公安局值班领导当即下令:出动经文保处侦查员忻荫良等六人,急赴潭子湾进行实地调查。
两辆三轮摩托车载着侦查员风驰电掣般驶往普陀区潭子湾,六名刑警会同派出所户籍警步行前往报告情况的第五里委会。
里委会治保委员向侦查员介绍:接纳嫌疑对象借宿的那户居民户主姓胡,港区码头装卸工人。
据其邻居反映,嫌疑对象是昨天10时许来到胡家的,那人看上去不到三十岁,瘦瘦高高,操一口不甚标准的普通话,穿一件八成新的藏青色卡其布中山装。
这番描述的确跟那个脱梢的“瘦高个儿”相符,侦查员顿时大为兴奋,为首的龚科长问:“那人现在还在胡家吗?”
这个,治保委员就说不上来了。
于是,速派居民小组长把那个反映情况的邻居悄悄唤来询问。
对方答称:“中午看见他从外面回来,没见他再出去过。
”
如此最好!龚科长果断决定:“走!上门去会会这个家伙!”
六名侦查员加上一名户籍警来到胡家,外间里间连同阁楼上面都看过,并无那“瘦高个儿”的影子。
一问胡某妻子,说那人3点钟出去了,说回来吃晚饭的。
正说到这里,胡某回来了,侦查员便向其询问情况。
这胡某是个四十来岁的汉子,身高体壮,却不善言辞,平生从未跟警察打过交道,见一下子来了好几个警察,而且个个神情严肃,一颗心早已悬了起来,说话越发讷讷,侦查员在一边连提示带引导,总算是弄明白了--
原来,胡某唯一的儿子胡晓伟是个十三岁的小学生,小家伙身体健壮,喜爱体育,尤其喜欢足球。
半个月前,胡晓伟和几个小伙伴去了工人体育场,和一群青年工人混踢足球。
他在球场上飞奔时,对面一个彪形大汉踢来一个平射球,双方距离不到十米,那球来势猛烈,力道颇沉,而这愣小子不知天高地厚,竟迎上去挺胸相接。
只听得“噗”的一声闷响,足球撞在他胸口上,小家伙顿时脸色惨白,一口气差点儿喘不上来!
当晚,胡晓伟吐血了。
次日送医院,检查下来,发现受了内伤,须请伤科医生诊治,否则后果难测。
胡某遂领儿子去沪西地区一位有名的伤科医生处诊治,贴膏药、吃煎药,折腾了两个星期,血是不吐了,不过胸部犹自时常闷痛。
昨天,胡某又领儿子去看,伤科医生说胸痛一时是好不了的,至少得诊疗三个月才能逐步好转。
胡某一听闷闷不乐,担心这样看下去须破费不少钱钞。
父子两个出得门来,正要往回走时,那“瘦高个儿”不知从哪里冒了出来,拦住他们,自称能速治胡晓伟的内伤。
胡某听了又惊又喜,寻思何不请他试一试,便把对方领到家里来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瘦高个儿”到了胡某家里,取出一颗小核桃大的药丸,叫孩子服下;又用手掌在孩子胸口比划了片刻。
说也奇怪,不一会儿,胡晓伟就觉得胸口的闷痛消失了,试着跳跳蹦蹦也没什么异样。
胡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