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重工整合与深海隧道(2/3)
燃冰……”王强倒吸一口冷气,“全世界都没人敢在这种地方挖隧道!”
“所以我们要做第一个。
”林峰调出系统方案,【盾构段长12.7km,沉管段长8.3km,隧道内径15.2m,设计时速120km/h】,“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做沉管,抗压强度680MPa,能抵御7级地震。
”他指向投影中的止水带细节,【GINA橡胶压缩量35mm,水密性1.2MPa·d/m】,“这是我们在云端大厦测试过的技术,零渗漏。
”
工程启动仪式选在平潭岛。
当第一台“红警一号”盾构机缓缓驶入始发井时,海面上突然传来地震预警——台湾花莲县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15km。
监控屏幕上,隧道掌子面的围岩收敛监测数据剧烈跳动:【水平收敛32mm/h,垂直沉降17mm/h】,超过了预警阈值(25mm/h)。
“立即启动超前地质预报!”林峰下令。
红警建筑师操作地质雷达(频率100MHz)扫描前方20米,发现富水破碎带(渗透系数1.2×10?3m/s)。
系统自动调整参数:【注浆压力3.2MPa,浆液配比(水泥:水玻璃=1:0.8),凝固时间45秒】。
当双液注浆机启动时,压力表指针稳定在3.2MPa,30分钟后,收敛速率降至2.7mm/h。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与此同时,资本战场的硝烟再度燃起。
高盛通过场外期权做空三一重工股票,单日成交量放大至72亿,股价暴跌9.7%。
林峰在央视财经频道直播中展示深海隧道盾构机的刀盘切削实验,观看人数突破8000万,次日股价暴涨15%,高盛单日亏损12亿。
三个月后,隧道工程推进至5.8km处,盾构机突然遭遇坚硬岩盘(石英含量72%,单轴抗压强度240MPa)。
传统刀盘每小时仅能掘进0.8米,且振动烈度达12.7mm/s(人体耐受极限11.2mm/s)。
王强团队连续加班72小时,尝试了滚刀布置优化(6刀圈→8刀圈)、推力调节(从3200t降至2800t)等方法,收效甚微。
“用激光辅助破碎。
”林峰在视频会议中提出方案。
系统调出CO?激光器参数:【功率15kW,波长10.6μm,聚焦光斑直径0.3mm】,“在刀盘前方2米处安装激光头,提前将岩石预热至800℃,使其脆性增加,强度降低40%。
”
当改造后的盾构机重新启动时,监控室里爆发出欢呼声——掘进速度提升至3.2米/小时,振动烈度降至8.3mm/s。
王强抹着脸上的油污,突然跪地大笑:“我们做到了!中国盾构机,世界第一!”
当“红警一号”盾构机的激光辅助破碎系统启动时,王强总工程师的笔记本上记录下关键数据:【激光功率15kW,光斑直径0.3mm,岩石预热温度827℃,切削阻力降低43%】。
日本川崎重工技术顾问佐藤健一不屑地摇头:“这种实验室技术在工程上根本行不通,我们的‘大地号’泥水盾构机上个月在东京湾创造了月进尺1200米的纪录。
”
林峰微微一笑,调出系统的施工模拟软件:“佐藤先生,不如我们打个赌?接下来72小时,谁的盾构机掘进速度快。
”全息投影显示赌约条款:【赌注:盾构机核心技术共享,场地:平潭岛隧道施工现场,裁判:中国工程院钱七虎院士】。
佐藤立即答应——他不信中国能在三天内超越日本二十年的技术积累。
比赛开始后,“红警一号”展现出惊人的效率:激光预热+纳米刀盘组合实现每小时掘进3.8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