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党政办的新面孔(3/3)
镇政府食堂就在院子东头的一排平房里。
空间不大,摆着七八张油腻的方桌,长条凳。
此刻已经聚集了不少人。
大多是一些和李腾父亲年纪相仿的干部,穿着朴素,面色黝黑,大声谈论着工作或者家长里短。
空气中弥漫着大锅菜特有的味道。
李腾跟着张小斌,拿着自己的铝制饭盒,排队打饭。
今天的菜是南瓜汤和炒豆角,主食是糙米饭。
打饭的炊事员是个胖胖的大婶,看到李腾这个生面孔,舀菜时,似乎不经意地,给他的豆角里多加了半勺带着油花的汤汁。
就是这半勺多出来的汤汁,引起了一点小小的波澜。
旁边一个穿着旧军装、嗓门洪亮的中年干部看见了,半开玩笑地大声说:“刘婶,这可不对啊,看见新来的大学生,就偏心眼?我们这些老家伙,就没这个待遇喽!”周围几个干部也跟着哄笑起来,目光有意无意地落在李腾和他那明显多了一点油水的饭盒上。
李腾的脸瞬间涨得通红,端着饭盒的手有些不知所措。
那多出来的半勺菜,此刻仿佛有千斤重,烫得他拿不住。
张小斌赶紧拉了他一下,低声说:“别理他们,老油子,就爱开玩笑。
”然后对着那个穿军装的干部笑道:“钱镇长,您还缺这一口菜?要不我这份给您?”被称作钱镇长的汉子哈哈一笑,摆了摆手:“开个玩笑嘛,小张你还当真了。
大学生是宝贝,应该照顾,应该的!”话虽如此,但那笑声和眼神,却让李腾感到一种莫名的压力和孤立。
他低着头,跟着张小斌找了个角落坐下,默默地吃着这顿食不知味的午饭。
食堂里的喧闹,仿佛与他隔着一层无形的屏障。
他真切地体会到,在这个看似平静朴实的乡镇大院里,任何一个微小的细节,都可能被放大,成为别人观察、评判甚至调侃的素材。
他不仅要适应工作的枯燥,更要学习应对这种复杂微妙的人际环境。
午饭后,有一段短暂的休息时间。
张小斌回宿舍午睡去了。
李腾毫无睡意,一个人走出镇政府大院,在门口那棵大苦楝树下茫然地站着。
这时,一个声音在他身后响起,带着温和的笑意:“小李同志,吃饭还习惯吧?”李腾回头,看见一位头发花白、身材清瘦、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色中山装的老者,正笑眯眯地看着他。
老者面容慈祥,眼神却透着一股历经世事的通透与温和。
李腾认出,这是昨天王主任简单介绍过的,即将退休的老科员周大海。
“周……周老师。
”李腾一时不知该如何称呼,下意识用了敬语。
周大海摆摆手,走到他身边,和他一起看着寂静的街道:“叫我老周就行。
刚来,不太适应吧?”李腾犹豫了一下,点了点头,没有掩饰自己的情绪:“有点……感觉,不知道从哪里开始。
”周大海摸出烟袋,慢悠悠地装上烟丝,却没有点燃,只是放在鼻子下闻了闻,目光望着远处的山峦,缓缓说道:“不急,慢慢来。
在乡镇工作啊,记住三句话:眼要亮,手要勤,嘴要严。
”他顿了顿,看着李腾,眼神意味深长:“眼要亮,是要你看得清事情,分得清人;手要勤,不是光指干活卖力气,更要紧的是脑子勤,多学,多问,多琢磨;至于嘴要严……”他轻轻笑了笑,“该说的,想好了再说。
不该说的,烂在肚子里。
这里啊,有时候一句话,就能掀起你想象不到的风浪。
”
山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
周大海这看似随意的几句提点,却像一阵清凉的风,吹散了李腾心头的一些迷雾,也让他对这个看似平静的院子,有了更深的警惕。
他看着周大海那双布满老茧、指甲缝里还带着些许泥土痕迹的手,忽然意识到,这位即将退休的老同志,其貌不扬,肚子里恐怕装着不止一部青林镇的“活历史”和“生存哲学”。
喜欢何以为民请大家收藏:()何以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