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材料”的学问(3/3)
的措施和要求是什么?你没写清楚。
这里,‘钱镇长反映了企业困难’,反映了哪些困难?是资金、技术还是市场?有没有具体事例和数据?你这里一片空白。
还有这里,”他翻到另一页,“关于石鼓村和柳源村的征收任务对比,你只写了数字,为什么石鼓村的任务重,柳源村的轻?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会议上有过讨论,你为什么没记下来?”一连串的问题,如同冰冷的雨点,砸得李腾晕头转向。
他这才意识到,自己记录下的,只是浮在表面的语言碎片,而真正重要的——那些决策的依据、矛盾的焦点、落实的路径——几乎全部遗漏了。
“会议记录,不是有闻必录。
”王守礼的语气严厉了些,“你要学会听,学会抓重点。
什么是重点?就是领导反复强调的、关系到全局工作的、带有决策性和部署性的内容。
那些枝节末梢的抱怨、闲聊、题外话,要大胆舍弃。
还有,记录要客观,不能掺杂你自己的理解和想象。
”他指着稿子上一处李腾自以为是的归纳,“这句话,是你自己的总结吧?书记当时是这么说的吗?”李腾羞愧地低下了头。
他引以为傲的文笔和速记能力,在真正的基层工作面前,显得如此花哨和无力。
他写的,确实是一篇辞藻还算通顺的“记叙文”,而非一份合格的、具备执行参考价值的“公文”。
王守礼看着眼前这个如同霜打茄子般的年轻人,语气稍稍缓和了一些,但依旧带着不容置疑的份量:“在机关,文字工作不仅仅是文采,更是责任。
一字一句,都可能关系到政策能否落地,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
写得华而不实,或者抓不住要害,就是失职。
”他拿起李腾那份初稿,递还给他:“拿回去,重写。
对照着会议的精神,好好想想,哪些是该写的,哪些是不该写的。
写完之后,先给小张看看,让他帮你把把关。
”“是,主任……我,我拿回去重写。
”李腾接过那份沉甸甸的、布满红笔标记的稿子,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
他失魂落魄地坐回自己的位置,看着那份被彻底否定的“处女作”,内心充满了挫败感。
原来,“材料”的学问,如此深奥。
它要求的不是辞藻的华丽,而是对政策的精准理解,对实际情况的透彻把握,以及对领导意图的敏锐捕捉。
这是一种建立在庞杂信息和复杂博弈之上的、高度凝练的实用文体。
张小斌凑了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低声安慰道:“别灰心,都一样。
我刚来的时候,第一次写会议记录,被王主任打回来改了五遍!慢慢摸索,就好了。
晚上我帮你看看。
”李腾感激地点了点头。
他看着窗外渐渐笼罩下来的暮色,镇政府大院陷入一片朦胧的宁静。
但他知道,在这宁静之下,无数如同毛细血管般细微而重要的工作,正在悄然运行。
而他,连记录这些运行轨迹的能力都尚未具备。
这一次的失败,像一记沉重的警钟,敲碎了他最后一点不切实际的优越感。
他明白,在青林镇,他要学习的,远比他想象的要多得多。
而第一课,就是放下身段,真正读懂这本名为“基层”的、厚重而无字的天书。
他拿起钢笔,深吸一口气,再次铺开了稿纸。
这一次,他不再急于下笔,而是开始努力回忆会议上的每一个细节,试图从那些嘈杂、零散的信息碎片中,剥离出真正有价值的核心内容。
喜欢何以为民请大家收藏:()何以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