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告密的嘴,闭上了,工分本却更亮了(1/3)
红绸在晨风中猎猎作响,县电视台的摄像机镜头已对准主席台,金属外壳泛着冷光,主持人激昂的语调通过高音喇叭传遍广场,带着一种被扩音器拉长的、微微失真的回响。
台下数百名工友穿着洗得发白的工装,脸上洋溢着久违的光彩——那是一种混杂着期待与自豪的神情,像初阳穿透了多年阴霾,映在他们皲裂的手掌和泛黄的指甲上。
“启航共造社区社会创新试点”的烫金大字,在初升的朝阳下熠熠生辉,反光刺得人眯起眼,仿佛连空气都被镀上了一层金边。
就在李默准备上台,从县领导手中接过那块沉甸甸的牌匾时,苏晓芸一阵风似的冲了过来,脚步踏在水泥地上发出急促的“哒哒”声,气息不稳,发丝凌乱地贴在额角。
她将一份文件塞到李默手里,指尖冰凉,声音压得极低,却字字如针,扎进耳膜:“李默,你看这个!民政局刚传来的内部通报!”
李默的目光在那份文件上只停留了三秒,眼神便骤然一凝。
文件标题刺眼——《关于对启航社区部分人员历史行为的风险提示函》。
内容更是冰冷无情:张有才、刘三斤,二人因“曾参与非法告密,破坏集体团结”,被列为重点观察对象,建议社区管理者审慎评估,考虑“取消其现有工分认定资格”。
这哪是建议,这分明是最后通牒!
是有人要借着挂牌这股东风,把张有才和刘三斤彻底钉死在耻辱柱上,更是要借此敲打他李默,让他明白,谁才是这片地盘上真正握有“解释权”的人。
苏晓芸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电视台的专题片马上就要拍了,这要是捅出去……”
李默没有说话。
他将那份通报对折,纸页发出轻微的“咔”声,像某种决断的裂响,随后揣进兜里,仿佛那只是一张废纸。
他迈步走上主席台,没有走向县领导,而是径直走到了摆放着控制设备的技术台前。
全场瞬间安静下来,连远处工地的塔吊都仿佛停了转动,摄像机镜头也疑惑地跟随着他,红灯闪烁如心跳。
“阿强,”李默的声音通过麦克风,清晰地传遍了整个广场,平静得没有一丝波澜,“把工分系统后台,接到广场的大屏幕上。
”
阿强一愣,但立刻执行。
下一秒,身后巨大的LED屏幕上,跳出了密密麻麻的数据流,蓝光映在人们脸上,像潮水般起伏。
“调出张有才的个人记录。
”李默命令道。
所有人目光被吸引过去。
屏幕上,张有才的名字下,一条条记录被清晰地罗列出来:
“9月12日,夜间巡逻,时长3小时,加3工分。
”
“9月13日,夜间巡逻,时长3小时,加3工分。
”
连续七天的夜巡记录,整整齐齐,像刻进石碑的碑文。
“放大9月15日晚上的视频记录。
”
屏幕画面切换,一段略显摇晃的手机视频开始播放。
夜色浓重,路灯昏黄,风声在录音里呼啸。
视频里,一个黑影正鬼鬼祟祟地撬着一间工具房的门锁,金属摩擦发出刺耳的“吱呀”声。
紧接着,张有才壮硕的身影从黑暗中扑出,脚踩在碎石上发出“咔嚓”声,他死死将小偷按在地上,粗重的喘息透过扬声器传来,夹杂着泥土与汗水的腥味。
视频最后,是派出所民警赶到现场的画面,手电筒的光束划破夜幕,像审判的利剑。
“调出他的工分兑换记录。
”
屏幕上再次切换:
“兑换:小儿退烧药,减15工分。
”
“兑换:妻子急性肠胃炎就诊绿色通道,减50工分。
”
每一笔都像刻在人心上的刀痕。
李默转过身,面向台下数百双眼睛,摄像机的红色指示灯在他眼中映出一个小点,像一颗不肯熄灭的星。
他缓缓开口,声音不大,却像重锤敲在每个人的心上。
“张有才,他告过我的密。
”
一句话,全场哗然!
连电视台的记者都瞪大了眼睛,录音笔差点滑落。
“但是,”李默话锋一转,声音陡然提高,震得麦克风微微嗡鸣,“在他告密之后